邕江岸边现古窑
古窑出土的头像有明显的南方人特征。
一座古窑静卧在南宁邕江岸边,数百年的黄土掩埋模糊了它当年的模样。然而,经过两年多的考古挖掘,广西文物工作者逐渐揭开这座古窑的神秘面纱——
古窑位于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三岸村一队附近邕江右岸斜坡上。2013年3月,文物工作者进行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文物调查,途经这片野地时发现了瓷器残片,经过搜索,又在岸边灌木丛下发现了厚度近2米的瓷器碎片堆积。从堆积层中清理出大量碗、盘、碟、罐甚至烟斗等日常生活用具残片,其中不少器皿还保持着烧制时的层叠状态。考古人员认为附近一定有窑址……经过两年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三岸古窑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近日在考古现场看到,尽管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清理出土的两座龙窑依然轮廓分明。龙窑沿倾斜的山坡而建,长度、宽度不一,呈中间大、两头窄的椭圆形,以黏土和方砖为壁,窑身部分垮塌,但窑室结构保存较好。
“已经确认这里共有4座龙窑,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告诉记者,三岸窑是明代南方地区流行的典型龙窑形制,从山脚往上,最下面的叫“窑头”,最高处叫“窑尾”,依次建有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窑的结构在这一时期比较罕见,其上限可能到宋代。而相较于宋代的龙窑,明代的窑室增加了挡火墙,这样烧窑时使用的燃料少,升温快,窑内温度高。广西博物馆研究员郑超雄介绍说:“挡火墙可以隔离烟灰,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保持足够的窑温,使龙窑的温度达到1200℃以上,烧出来的瓷器更加坚固、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