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龙骨
粘龙皮
画龙身
贴龙鳞
安龙架披龙布
装龙珠
装龙耳
一条刚组装完成的精品炮龙
开栏语
手工是对时间的尊重与敬畏。
手工的创意过程和制作过程,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内涵——功夫。功夫蕴涵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和思维理念。手工之所以与现代工业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就在于手工能在创意和制作过程中充满着也许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手工精神力量、灵性和生命力。
在日益工业流程化的现代生活中,与手工相关的传统工艺在逐渐消失。今日起,本报推出“手工南宁”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手工魅力,追寻与“手”有关的过去,一起畅想手工的未来。
正月十一,是宾阳县传统的炮龙节。这一天,数百条炮龙在鞭炮声中起舞,在烈火中燃烧,象征着吉祥如意。炮龙节大家都知道,但炮龙是如何诞生的却鲜为人知。炮龙需要纯手工制作,从砍竹子、编竹篾到粘龙皮、画龙身,直至最后的装龙耳、龙眼,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两三名扎炮龙艺人需要十几天的精心制作,才能做好一条炮龙。
在宾阳县三联社区,设立了炮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同时也是宾阳县最集中的扎炮龙基地。有多名扎龙艺人在这里从事扎炮龙工作,全县绝大多数炮龙是从这里“飞”进街头巷尾的。
据考证,宾阳炮龙诞生于宋朝年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扎龙艺人。然而,扎炮龙从来没有统一的定式,每一代、每一位扎龙艺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扎龙中,向世人展现了风格各异又十分传神的各色炮龙。
“龙是中国人传统的图腾,但它到底长什么样却没有人见过。”今年74岁的扎龙艺人冯德存老人说,传说龙有麒麟头、蟒蛇身、鹿角、鹰爪、鲤鱼尾,却不知道龙真正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龙,制作出来的龙自然风格迥异。
每个扎龙艺人的技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细节上。比如,扎龙艺人关艳秋扎的炮龙,龙鳞是金色的,呈V字形,精品龙全身贴满龙鳞,金光闪闪,栩栩如生;扎龙艺人邹玉特扎的炮龙有特制的龙脊,还有用真牛耳朵做成的龙耳,独具特色;冯德存做的炮龙对色彩十分讲究,他专门对古书进行研究,根据古书描述给炮龙涂色。
“一千多年来,扎龙技艺在不断改进,炮龙外观也在不断完善中。”宾阳民间炮龙艺术协会副会长伍广德说,扎龙艺人不断地摸索、改进工艺,创造出更完美、更逼真的炮龙。
1
扎龙骨
扎龙艺人关艳秋介绍说,炮龙的龙头、龙尾、龙身等主要部位的骨架都是用竹子扎成的。宾阳县盛产竹子,每年春节前一个多月,他们就到附近砍竹子,开始扎炮龙工作。
砍回竹子后,要把竹子破成竹篾,编织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光靠竹子编成的竹架子并不牢靠,还要用铁线打好内架固定好,并用纱布搓成绳子,绑在每根竹篾交叉处。
“整条龙需要用上百条竹篾,有数千个交叉点。”关艳秋说,扎炮龙的第一步十分繁杂,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一个熟练的扎龙师傅扎好一条龙身需要10天左右。
2
粘龙皮
扎好龙骨架后,下一步就是粘龙皮,也就是给龙头、龙尾贴纱纸,把龙的“皮肤”粘上去。粘龙皮的工序虽然不复杂,但比较繁琐。纱纸贴好一遍,等干后要再贴一遍。每条炮龙都要贴几遍纱纸,有数百张,以防止在舞炮龙时很快被炸开。
3
画龙身
粘好龙皮后,接下来就是给炮龙上色,即“画龙”。一条炮龙长十多甚至二三十米,并不用画整条龙身,只需要画龙身一小部分和龙尾。画龙身并没有特定的图案,每名扎龙艺人都有不同的画法,但大致都是给龙身、龙尾画上龙鳞,给龙爪涂上颜色。
4
贴龙鳞
贴龙鳞,主要是给龙头位置粘上金纸,看起来像鳞片一样。这也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一条精品龙要贴数千甚至上万张金纸,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时间。一些普通的炮龙不贴龙鳞,但看起来不够传神,价格也相对便宜。
5
装龙珠、龙耳、龙角、龙眼
“装龙珠、龙角、龙耳朵等这些工序是一条炮龙的精髓,色彩画得好、龙的器官制作安装得好、龙鳞贴得好,做出来的炮龙就传神、栩栩如生,否则就变成‘四不像’。”著名扎龙艺人邹玉特告诉记者。邹玉特之所以成为宾阳扎炮龙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因为在这些细节上下的功夫最多。龙耳用牛毛制作,龙珠精心设计,龙眼装上手电筒夜间能发光,通过精细化制作,一条龙整体上看起来栩栩如生。
6
染龙布
因为一条炮龙很长,不可能整条龙都用竹篾编织,再用纱纸包裹,这样的炮龙也没法舞动。因此,炮龙除龙头和小部分龙身、龙尾是用竹篾编织外,大部分龙身是用布来覆盖的。这些布不是随便购买盖上去就行的,还要根据每条炮龙的特点,给布匹染上龙鳞或特定的图案。
7
组装炮龙
龙头、龙身、龙尾、龙骨等部件做好后全部装在一起,再用染好的布匹把所有部件衔接起来,一条炮龙就做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