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师傅熟练地给顾客理发
行走在南宁一些老城区街边菜市,或许你没有留意到,有这样一群人和几样东西是形影不离的:几把手推剪、剪刀和剃刀,一面镜子,一张靠椅维系着他们的生活,这群人被称为“剃头师傅”。经历时代变迁后,剃头师傅不再需要走街串巷做生意,他们有了固定场所,默默地占据一隅。童叟无欺的便宜价格,让他们的生意尚可坚持。但是,不同于其他行业,剃头师傅这个职业面临着无人接班的风险,一旦老师傅们停下手中的剃刀,这份职业将写进博物馆历史。
街边老手艺不比发廊差
在邕宁区十字街有一个老菜市,这里还保留着赶圩风俗。每到圩日,老菜市里人头攒动。菜市旁一条巷子里有一个理发区,这里一块遮阳布支出一块躲荫地,墙上挂着或方形或圆形的镜子,镜子前摆放一张靠椅。60岁出头的剃头师傅雷耀云在悠闲地整理着自己的理发包,等待下一位客人落座。雷师傅还不是这里年纪最大的,他说,早几年这里剃头师傅年龄最大是82岁。现在,年纪最大的是陆师傅,已经72岁。
已入行30年有余的雷师傅,不同于一开始就走街串巷的其他剃头师傅,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下岗后,经过再就业进入理发行业。那时候,为当好剃头师傅,他还选择进夜校参加理发师培训。此后,才在邕宁老街边开始了剃头的生计。
对于这种街边的生活,雷师傅乐在其中。他说,选择去理发店,即便简单处理一下,估计不止五元八元钱吧,而且活儿还不见得好。
雷师傅的生意还行,最忙的时候,上午8时至下午5时能剃40个头,遇到大热天或者是下雨天,平均也能剃20个。相比发廊服务,他们这里的剃头师傅号称“从头到脸包办服务”,比如,剃完头还可以刮胡子或拔胡子,修脸、修剪眉毛和鼻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可都是师傅们的老手艺,很多中老年人最爱来这儿消遣。
老菜市一角的理发区生意还不错
服务周到吸引不少顾客
“剃头。”只听见一声喊,雷师傅回头一看,靠椅上已经坐着一位老顾客。他麻利地给客人围上围布,拿着一个水壶往客人头上喷水,用剪刀开始工作。剪完碎发,他用电动剃刀修理一些边边角角,然后又换一把手工剃刀刮。不一会儿,老顾客从头部到脸部都干干净净,头发短了,胡子刮了,脸上汗毛、鼻毛也都一起动刀“美容”了,顾客高兴地掏出6元钱,接着去赶圩。
雷师傅说,不仅邕宁区有剃头师傅,每个城区基本在一些老旧菜市周边都有他们的身影。过去,剃头师傅骑一辆烂自行车,戴一顶草帽,腰间别着干活的工具包,每逢节假日或圩日就会在村里找一棵大树,挂好镜子,摆上一张板凳,等着村里男女老少来剪头发。
现在,他们的身份变了,很少去走村赶圩地剃头,而是固定在一个区域里,城区政府给他们划分一个便民理发区。来这里的市民还是很多,老中青都有。为了保持剃头区域里的卫生,他们每个师傅都会负责打扫落在地面的头发。不管多忙,雷师傅都会尽可能剃完一个头,就清理残留在剃刀里的碎发等,保持工具清洁。
跟随雷师傅多年的理发工具
理发完毕后,雷师傅又拿剃刀帮顾客刮胡子
老行当面临后继无人
利落的手法,简单家什儿,一群追随他们多年的老顾客,一个随心情看天气的小生意,就因为其童叟无欺的便宜价格,让这些街边剃头师傅尚可坚持。
在上世纪70年代,剃头师傅每人每次收费仅3角钱,到80至90年代涨到1元至1.5元,这两年才开始变成6元。因为价钱公道,又有市场需求,尽管是小生意,剃头师傅每个月都会有2000元左右收入,过年期间个别有4000元的收入。
从业60多年的陆师傅说,现在的剃头师傅平均年龄都是60岁。不少人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辈以剃头为生计。他们大多数是从学徒做起,从拿刮刀,到用剪子,基本功一样一样地练。一个合格的剃头师傅至少要3年才出师。
但是这行业现在再没有师傅带徒弟一说。雷师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退休后不会选择摆摊消遣,年轻人也没毅力这样练剃头手艺,况且在街边摆摊始终“风餐露宿”。而他们这批老手艺人也有一天终究会放下剪刀。自然而然,他们这门老手艺就没有了继承者,若干年后这门手艺就跟着进博物馆里当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