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风雨变迁,弹指一挥间。当我们每天穿行于江滨大道,或到江边欣赏千米壁画长廊,抑或在江滨公园悠闲散步时,您可知道现在保障南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点亮南宁市城景的邕江防洪大堤,以前是如何的景象?湍急的邕江水日夜奔流不息,当时邕江没有防洪大堤,洪水来犯,居民饱受洪水灾害之苦。
1972年,南宁百年大事件重要的一笔,是邕江防洪堤开始修建。截至2002年6月底,已建堤40.736公里。以防洪堤为基础,还形成了防洪、交通、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景观。
现在,巍巍的大堤拥抱着邕江,更显得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令人舒心惬意,心旷神怡!
邕江防洪堤千年回望
南宁市防洪工程最早的文献记载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公元711年,当时的邕州司马吕仁因州城(今南宁市)常被邕江洪水淹浸,遂组织民众于城南开渠分洪,形成了现今南湖的雏形。这亦是广西乃至珠江流域最早的城市防洪工程。史料记载,虽然历朝历代都断断续续地修建防洪堤,但是由于当时技术上的制约,建造水平低、抗洪能力差,南宁没有能够建立起真正的防洪堤,更别说一套完整的防洪体系。其中1927年的一场洪水,邕江水位急速上涨高达79.99米,南宁市及其周边数十里尽成泽园,损失惨重。1937年、1968年、1986年的3次洪灾,最高水位也达到77.6米。直至1972年,邕江防洪开始修建,第一阶段工程于1982年完工。2002年6月底,南宁市防洪工程建堤防达40.736公里。40多公里防洪堤,邕江变温顺,洪水淹浸南宁居民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水街:昔:大水浸街“湿漉漉” 今:洪水来袭照做生意
“水街”之名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水街由于靠近邕江,地势又低,在没有防洪大堤的年代,经常受到洪水侵扰,街道被洪水浸淹,经常湿漉漉的,故而得名。水街的老居民劳师傅,听到记者这段对水街的描述大笑了起来。他说,那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水街在防洪大堤的保护下,可不会那么轻易再被浸了。劳师傅一家一直住在水街的一排平房里,30年以前,在水街住这样的平房可是要经常遭殃。洪水浸入街道漫进屋里,劳师傅是做饮食生意的,每次洪水来临锅碗瓢盆要转移让他忙得够呛。老师傅对付洪水的经验是:把值钱的家当一件件往高处垒。不一会,洪水继续上涨,又将东西搬上桌子。谁知洪水又满上桌子,他只好在桌子上加凳子,狼狈得很。由于担心电器被水泡,不得以他就整夜折腾着搬移东西,直到天亮才将老人和小孩用大浴桶运出淹没区避难。更加麻烦的事还在后头。洪水过后要做清淤工作,那是一项繁重的工程。每次洪水侵扰过后,劳师傅一家人会被清淤折磨得筋疲力尽。劳师傅说,现在好了,有了防洪堤即使洪水来了“水街”的居民也不怕,生意照做,也不用考虑清淤这样大费周折的事情。
江南平西村:昔:一到汛期就提心吊胆 今:坦然对洪灾悠闲娱乐
江南的平西村就在邕江边上,以前邕江一发洪水平西村首当其冲受到侵袭。而近日记者来到平西村看到,村中居民活动室里老人们和后辈们在一起有打牌的,有打麻将的,也有下棋的,老中青三代其乐融融,跟想象中频受洪水侵袭的小村落大相径庭。王剑兰阿婆已是七旬老人了,一直在平西村居住,对于平西村受灾的情况知之甚详。王阿婆说,以前没有防洪堤时,每年汛期到来,村民们就提心吊胆,每天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希望能提前准备,尽量避免损失。王剑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68年那场大水,现在她仍心有余悸。洪水涨上来漫到了家里,大伙惊慌失措地一点一点往外搬东西。那时还不像现在有楼房住,都是住在平房里,水慢慢地往上涨,大家只能把值钱的东西搬到桥上以躲避洪水,来不及转移的家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水泡。王剑兰说,现在防洪堤越建越好了,我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到7、8月份汛期来临就提心吊胆的。“你看,现在邕江水也很大,大家都不担心,因为有防洪堤在保护。”王阿婆也喜欢到江边的公园玩,那里有她的老街坊、老朋友。
当年往事 肩挑人扛筑起城市生命线 讲述人:陆铁英
1972年1月5日,修建防洪堤誓师大会在民生广场举行,当天的场面非常热烈有南宁市内的学生、老师、工人,各行各业多达数千人。大会结束后,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破土动工,参加大会的数千名群众也自发的投入到建设大堤的义务劳动中。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管理处退休职工陆铁英工程师,向记者描述了当年开工建造防洪大堤的热烈场面。陆铁英说,当时施工没有机械设备,都是靠人工作业,南宁市区劳动力不够,部队就抽调解放军来支援连周边县、乡的民工都来支援建设,每天还有学生,工人,公务员来义务劳动的,因为防洪大堤的建设关系到千千万万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天几乎都有数千人参加建设施工。没有机械设备就肩挑靠人扛,一砖一石都是人力垒起来的,工地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1982年至2002年这段时期,主要是在主体工程基础上对大堤进行除险、加固以及扩建。期间,2001年洪水,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经受了第一次严峻的考验,成功将洪水拒于家门外。现在,南宁市防洪工程已建提防达40.736公里。堤路园工程(防洪+道路+休闲绿化公园的模式)邕江大堤的堤路园工程,在发挥抗洪作用的同时,还建成了民生广场、江滨公园、邕州老街等景观,建设多功能复式防洪堤,做足以人水和谐理念。1972年至2007年,历时36年邕江防洪大堤一面建设,一面防洪,共抵御防洪水洪峰40余次,避免经济损失159亿多元。从无到有,八十里防洪堤构筑起南宁市的城市生命线。国家防总秘书长盛赞,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等功能的堤路园工程,是“一件精品、一座丰碑、一项标志、一个样板”。
邕江水一如往日奔流不息,岸边船民抛洒饲料喂养鸡鸭,近处滨江公园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散步,时而还传来了一串串笑声。黄昏下的邕江惬意的情景,有着诗情画意。老船民黄芷娇,今年已72岁, 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以跑船为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对邕江的印象慢慢变模糊。在她的记忆中,邕江两岸的概貌留给她的只有一个轮廓。黄芷娇回忆说,“孩时,邕江是泥巴地,随处杂草丛生,是孩童探险的乐园”;“年轻时,邕江两岸有了泥巴道路,那里有他们那一代纤夫印下的脚步”;“中年,邕江边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许多人在修建防洪大堤,出现了水泥路”;“现在老年了,两岸有了休闲的公园”。黄芷娇感慨地说,做梦也没没料到,她老年时的“家”附近建起了公园和休闲场所,这些乐园成了她和附近居民散步的好去处。让老人有这样的感慨的是,她将旧时的南宁和现在日益美丽的南宁做了一个对比;她更有感慨的是,以前她年轻时,邕江每次发大水,附近一带都成了泽国,更别谈邕江边的公园了。1968年、1986年、2001年,邕江爆发了三场洪水,淹浸两岸的居民,洪水大时甚至令南宁成了泽国,黄芷娇均看在了眼里。如今,即便数日下暴雨、洪水季节,邕江的40多公里防洪堤稳如磐石将滔滔的洪水拒于家门外。鉴于此,老人的所感如此强烈不难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