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边远山区群众对垃圾池建设选址的看法难统一、走远路倒垃圾的习惯难适应、垃圾清运费用难承担、农田积肥难供应等“四难”问题,宾阳县注重汇民智、聚民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思陇镇昆仑村委界守村开创了“一户一坑”的做法,大力探索边远山区垃圾处理有效途径。
抓观念转变,破解垃圾清洁风俗难适应问题。如何改变乡村群众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符合文明卫生要求的生活习惯,实现垃圾处理的“长治久安”。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柳业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他决定带头和带领群众转变观念,拓宽垃圾处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多次到该村组织召开村民会议,研究解决办法,经集中民智,发明了“一户一坑”的垃圾处理新办法。各户就近在自家空闲地或菜地挖一个1-1.5立方米的泥坑,将自家的垃圾倒入坑中,随后进行焚烧,这样既能减少垃圾量,又可以将处理后的垃圾当作肥料,当坑准备填满时,再覆盖上一层泥土,然后种上青菜或植树,在近距离的地方再挖相同规格的泥坑装垃圾并焚烧,依次类推。通过推广“一户一坑”,帮助村民再次树立了主人翁意识,让“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农户的责任意识有所改变,主观和行动上更加自觉,并有效减轻了包村干部的清洁乡村工作压力。
抓深入调查,破解垃圾池建设选址难统一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大部分村屯土地已承包到户,公共用地少,甚至没有,有的村屯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空地来建设垃圾池,但附近住户要么以影响健康,要么以影响风水等理由不同意建设,有的村建设的垃圾池由于离农户太远,从而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如何破解此难题?带着这个问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柳业初百思不得其解,决定要深入调查了解,探究其原因。经过与广大群众交流和谈心,认识到该村303人中,常年外出打工的有140多人,在家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且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的农户离村里新建成的垃圾池有500米以上,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没法建设太多的垃圾池,即使建设了,其维护成本也极高,给村民造成经济负担。针对这一状况,村“两委”班子终于认识到存在的客观事实不容回避,必须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
如今,该村依靠群众的智慧发明创造的“一户一坑”垃圾处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垃圾池建设选址难统一问题,让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垃圾焚烧池,促进了村民的和谐相处。
抓政府扶持,破解垃圾清运费用难筹措问题。活动开展以来,思陇镇通过抓好宣传发动、重点整治、面上推进、示范带动、长效机制建立五个方面重点,落实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保障,扶持各村因地制宜开展清洁乡村工作,创新开展清洁乡村文化夜校和文艺下乡活动,清洁乡村成效显著。目前,该镇共投入20多万元资金,按照村委人数多少给予各村委8000至12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并举办清洁乡村文化夜校18班次,送戏送电影下村100多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75次,陈年垃圾已全部清理完毕。
在注重引领扶持的同时,思陇镇还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破解垃圾清运费用难筹措问题。思陇镇昆仑村委界守村“一户一坑”垃圾处理模式就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界守村位于昆仑关景区旁,地属山区,全村58户303人,村民居住较为分散,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如按每户每月收取10元卫生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一户一坑”的垃圾处理模式,让村民可以自行就近挖坑,就近屯放垃圾,及时焚烧,既方便群众又大大减少垃圾清运支出。与此同时,政府还对积极挖坑的农户给予每户每坑30元补助,使“一户一坑”模式得以迅速推广。
抓技术指导,破解农田积肥难供应问题。为做好“一户一坑”推广工作,思陇镇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对垃圾处理坑的选址、规格、使用方法和垃圾分类、垃圾焚烧等技术进行指导,使农户能很快掌握。农户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在垃圾处理坑中经过焚烧、沤堆处理后,变废为宝,大部分都能当农家肥使用,农户可直接用来种菜种田,从而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既清洁家园又清洁田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