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全国粮票
民国年代的听筒电话
捐献留存一段历史
研究、展示珍贵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怎么会想到开辟“百年老物件”这样一个展示百姓生活常用物件的展厅?这些琳琅满目、涵盖面极广的“家常物什”,又是怎样收集起来的?
谈起办展的最初动机和过程,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王頠颇多感慨——
早在2010年5月,广西民族博物馆就产生了举办一场小规模“怀旧展览”的创意。起初,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让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当“追寻老物件”启事在南国早报等媒体刊出后,南宁乃至全区各地群众捐献老物件的热情出乎博物馆工作人员意料。3年多时间里,捐赠的老物件总数达7000多件!博物馆工作人员由此深切感受到深藏于老百姓心中的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南宁市民沈丽珍从自家杂物房里搬出一个沉重的祖传铁制药碾捐赠给博物馆。沈丽珍说,这个锈迹斑斑的药碾,是当年开医馆的祖父传下来的,到现在称得上是“百岁老人”了。
铁制药碾,是我国中医制药传统用具,用来研碾药材,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在沈丽珍记忆里,祖父沈金昌当年在南宁上国街(今人民西路)开设泰安堂医馆和药店。父亲沈上洋学医毕业后,也继承“悬壶济世”祖训,回南宁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让不少南宁人闻而生畏。沈上洋为了攻克麻风病治疗方法,多次跑到崇左、扶绥一带调研,搜集各种验方。1959年,编成《麻风病验方集锦》一书出版,受到医学界关注。
如今,加工药材电动化,药碾早已无用武之地。但是,它见证了老一代药工的艰辛,承载着老一辈医药家的追求。
南宁市化工厂退休职工黄承志捐献的是一张60多年前南宁码头工人使用过的地形图。黄承志说,父亲当年是邕城一名码头搬运工人,已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这张地形图是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发黄起皱的地形图,清晰地标注着当年邕江边19个码头的位置。在黄承志记忆里,当年的邕江水运十分繁忙,这19个码头各有分工,有的运沙,有的运粮,有的专运瓷器……一张小小的地形图,透露着南宁曾经十分发达的水运交通信息。
在南宁市民唐先生捐赠的老物件里,一台老式16毫米手提电影放映机特别引人关注。唐先生说,这台放映机是南宁电影机械厂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别看如今显得相当老旧,当年它可是国产电影放映机中最受欢迎的三大品牌之一,使用起来既轻巧又方便,在送电影下乡工作中堪称功臣!
一封幸存的战地家书、一套民国“法规大全”、一支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的消防水枪、一个“文革”年代的红袖章、一辆40年前最时尚的“永久自行车”……7000多件各式各样、各个年代的老物件,就这样从一个个普通家庭集中到博物馆,成为一笔丰厚的公共文化遗产——共同见证着风雨交加的沧桑岁月,见证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见证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