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强华医生向记者介绍本届大赛的医疗保障工作 本报记者 段柳健 摄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急救手段为伤员减少痛苦,更需要用言语去抚慰伤者,减少其心理负担。所以医患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也是治愈伤员的“良药”。在本届世锦赛上,医疗保障小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保障组内,几名有过国外留学经历的医生因此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虽然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但是他们“不喊屈不叫累”。
10月8日,记者从世锦赛医疗应急点了解到,目前整个医疗保障小组已经配备了足够多的外语翻译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也在很多时候提供大量的方便,但是医生所表达出来的很多医疗专业术语,却让不少志愿者犯难。为避免此类问题,医疗保障小组专门从几个市属医院中抽调出四名有过国外留学经历并且急救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加入到服务世锦赛医疗保障队伍中来。这些“复合型人才”医生在医疗救治的过程中既当医生又充当翻译,这样,整个医疗救助就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记者在医疗应急点也见到了留美归来的毋强华、郭哲两名医生。对于在自家门口服务世锦赛,两名医生每天早上6时就来到组委会应急医疗办公室待命工作,一直到晚上10时后才能离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作为服务世锦赛的医生,早上一定要赶在运动员训练前到位,晚上还要等待运动员全部离场后我们才能离开。”能为世锦赛服务,两名医生不喊屈也不叫累。
在国外工作学习是毋强华、郭哲两名医生最宝贵的人生经历。他们在国外不仅学到了很多医学专业上的知识,更掌握了正确使用专业医疗术语的能力。如今,学成归来,能够为世锦赛贡献所长,两名医生感到十分高兴。“在为受伤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时,听得懂,只是沟通的一半,而给予运动员心灵上的抚慰并提出正确的医疗意见,才是给予伤者真正的帮助。”据毋强华介绍,在给外国运动员提供医疗救助时,需要用到很多专业的医疗英语,这样跟外国运动员和队医交流才有说服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为受伤运动员提供帮助,而普通的公共英语是远远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