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乡野别墅 记者 黄登 摄
隆安定典屯生态环境良好 记者 黄登 摄
把这里的美分享出去 记者 黄登 摄
盛夏七月,绿城大地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从南宁市区出发,经石埠进入广昆高速公路不到5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中国特色村”及“那”文化的故乡——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7月24日上午,南宁日报社南宁新闻网记者、编辑一行31人,来到这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走转改”活动,亲身感受了定典屯“那山那水那文化那真是美”带来的巨大震撼。
那真是美 “微传播大赛”聚焦定典屯
清晨的天气被薄雾笼罩着,空气却是清新的。车子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映在眼里的不断是山石、杂草,树木的重复,突然记者们眼睛一亮,一片一望无际的香蕉林映入眼帘,接天连地的蕉叶及挂满蕉林的累累香蕉引发了记者们的一片惊叹。“香蕉是我们定典屯的一张名片,这片蕉林是全国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足有8300亩,不仅是村民们收入的一大来源,也是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行的村民卢文红自豪地说。
车子驶入定典屯大门,“那山那水那文化那真是美”11个醒目大字就扑入眼帘,字里行间透露着村民们的豪迈、自信与情趣,而一幅风光秀丽的乡村风情画卷也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一幢幢3层高的农家小院在村道两旁拔地而起,村落农家院落的前方是一片约1.33公顷的休闲文化广场,顺着广场方向一望过去,是占地约12公顷的定湖,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壮族特色文化、休闲宜居的新农村绚丽景象……
定典屯最著名的景观是“卢家大院”。在大院里,一幢幢壮族楼房被绿色覆盖,宛如一座“乡村公园”,其中一条腾跃欲飞的“香蕉龙”、一座宏伟参天的香蕉塔最引人瞩目。定典屯七队队长卢含凭告诉记者,定典屯将继续坚持壮族文化特色进行升级,打造出一张休闲宜居的乡村特色旅游新“名片”。
面对应接不暇的美景,小记小编们终于hold不住了,他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摄影机等仪器,记录下眼前的一切,并发布到微信、微博朋友圈及QQ空间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那”么美微传播大赛,在媒体圈子里掀起了一股“定典”热,而看了美景后网友回复最多的依然是那几个字:“定典屯,那真是美!”
那真是富多份收入让村民乐开怀
说起新农村的变化,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还是不够的,那还得看——钱。提到收入,定典屯村民卢光智喜上眉梢:“以前在外边打工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不但能就近在家里上班,还能领三份收入,你说我们开不开心?”。
定典屯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得不提到广西金穗公司。金穗的董事长卢义贞是定典人,他在自己富裕起来后为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定典屯3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经济能人手里,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创收模式,使定典屯形成了农民收入增长与金穗公司发展同步的良性联结机制。
卢光智告诉记者,现在村民收入一份变三份,不仅获得“地租+承包工资”和“基本价+超额分成”收益,还可从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中获益。他家里30多亩地流转给金穗公司后,就和妻子到种植基地打工,每人月收入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3万多元租金,家庭年收入达10万余元。
数据显示,2013年,定典屯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2014年更达到了1.56万多元,增幅差不多是广西农民平均水平的4倍。记者们看罢,羡慕得直叹:“定典屯,那真是富!”
那真是强 “那”文化缔造“中国特色村”
“那”,在壮语中代表田地的意思。“那”文化,是壮族最具代表的四大文化之一,而定江村定典屯,就是中国“那”文化的典型代表。
说起定典屯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无疑是村里统一规划的那文化壮族民居。定典屯七队队长卢含凭告诉记者,定典屯民居的建筑风格统一,既凸显了白墙、灰瓦、坡型屋顶等壮族特色,又融入了马头墙、百鸟带等隆安‘那’文化的元素,房屋前后还保留着小果园、小菜园等农家气息,十分具有壮民族特色。
除了居住环境,村民们还有着丰富的文体活动。村民甘小芝指着办公楼说:“那里有一套专门的音响,平时一拉出来就能跳舞。特别是夏天,非常热闹。”在村子的另一边,还有各种活动室:有图书室,放置着各种养生书籍;有棋艺室,象棋、围棋等,闲暇的村民喜欢下棋;还有儿童游乐场,各种玩具随便玩。甘小芝觉得,“村民的生活能跟上城市的生活了”。
“中国那文化之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特色村”,“清洁乡村百佳村屯”……在定典屯的村文化室里挂满了各种荣誉的牌匾,给予每一位到访的来客深深地震撼。看到定典屯今非昔比的巨变,来客们无不在心里默默点了个赞:“定典屯,那真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