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到百色后,广西图书馆暂居百色行健中学子隆堂。图片均为广西图书馆供图
再度转移
为防不测兵分两路
1940年,广西图书馆回到南宁,整理旧务,重新开馆。
岂料才稍稍安顿,战火又起:1944年8月,日寇为打通由平汉途经湘、桂两省至越南的陆路交通线,从湖南、广东发兵向广西进犯,“桂柳会战”于9月爆发。日寇在攻占桂林、柳州后,向西南进攻,11月24日攻陷南宁。
南宁再次沦陷。图书馆不得不再度仓促转移。黄立生馆长在回忆文章中写到:“这次疏散,事前微有所闻,且已稍具经验,图书一项,损失极少。”
第二次疏散时,由于有前一次的经验,相对从容。头等大事是抢租船只,所有书籍一律着人紧急打包,尽数装船。装船完毕,立刻起航。由于当时战况复杂,摸不住敌军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几只船在江上行止不定,徘徊观望,漂泊数日也不敢靠岸。
为避免馆藏书籍同遭不测,馆员们最终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流通部主任陈宝经和干事黄似兰(黄立生六妹)保护部分珍贵书籍在果化(今平果县境内)登岸留守,一路由馆长黄立生率领其余人员,将大部分图书运往田东再至百色。
黄似兰曾经回忆了这段往事:果化镇在右江边上,时值寒冬,两名馆员食不果腹,又担心书籍安危,终日惶惶。12月底,日军占领隆安,果化镇离隆安只有48公里。忧心如焚的两名馆员一收到消息,立刻雇来马车,绕着山路,连夜狂奔,最后到了距离果化镇52公里的进结镇。两人在镇上盘桓了一段时间,直到听到确切消息,确认百色无碍后,才将图书运往百色跟大部队会合。
此时的百色城成为“战时省会”,接纳了省政府大小官员及驻军数万人,再加上逃难的难民,异常拥挤。当时一则对联的上联描述了这个情形——“桂省府数度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变色,从凌云直上,聊居乐业”。
广西图书馆的物资和人员到百色后,幸得百色行健中学胡万钿关照,将该校图书室借用。图书室叫“子隆堂”,房舍面积有百余平方米,是巨商刘子隆捐建。后来大家得知,广西图书馆在中山公园的馆舍被日军炸毁了一半,所幸在馆员们的尽力保护下,除了遗失一部分报纸杂志外,这次疏散的馆藏图书几乎没有遭受损失。
支援教学
战火中购书救济学荒
安顿下来后,广西图书馆慢慢恢复了正常工作。由于公私房舍都很拥挤,图书馆没有举办公开阅览,仅办理各机关借书事宜。
当时,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在桂林筹备的西江学院筹备工作,也因战乱迁至百色,与广西图书馆一同借住在行健中学。在水利系统的设计工作上,因缺乏参考资料,进展十分困难。幸好图书馆疏散的藏书里中有一套《大学丛书》,其中有《水利学》等专著,给予了西江学院有力的学术支援。
南宁沦陷后,水陆交通阻塞,桂西各县学校课本图书十分缺乏。为此,省政府制定了“战区及边区中等学校实施流通图书计划”,并拨款四万五千元,交由广西图书馆采办中等学校所需的教科书和参考用书等,运往百色供应各校。
黄立生写文回忆说,当时馆员们“间关绕道,由桂北购运中等学校各种教科书二万余册,至桂西一带,轮借予各校,救济书荒,莘莘学子,咸称便利”。
1945年,人们终于等来了南宁第二次收复的消息。疏散的图书运回南宁后,因馆舍驻满军队,图书仍然不得门而入。无奈之下,黄立生只好向邕宁县借用一间大房暂存图书,并多方奔走,想方设法请驻军迁出馆舍。
几经周折,驻军终于移防。黄立生立刻率员投入紧张的恢复整理工作,日夜加班,每天工作10多小时,终于在当年9月恢复对外开放。
图书馆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保存文化,一是应用知识。在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图书馆竭尽全力,履行了保护古籍、服务大众的职责,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