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农业展的市民大多满载而归。
补偿型
以前买不起,现在加倍买
案例:
一名中年女士挤在大型生鲜冷柜前,一边保护一大袋土鸡蛋,一边从冷柜里挑拣速冻鲜肉:猪里脊、猪后腿、沙骨……一结账,300多元。
这些东西很常见,平时在菜市或超市不能买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这名女士一愣:“平时买肉也很方便,但一次性买一大堆回家,把冰箱放得满满的,一两个星期不用再买肉了,才觉得心里很踏实。”
分析:
在李祖枢看来,这是典型的“补偿性心理”。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物资匮乏,许多中老年人都有囤货的习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手里不缺钱,也不用囤货,但拎着沉甸甸的购物袋,让他们有“过去被亏待,如今得补偿”的满足感。
“有时候,消费者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补偿性心理。”刘建云说,中老年人主要是对过去艰苦生活的补偿,而对年轻人来说,补偿是一种修复负面情绪的方式。例如:连续加班后大吃一顿,与男友吵架后买衣服发泄等。
安全感型
买个保值和健康
案例:
19日,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展厅,覃先生把一串红木手串、一串沉香木手串小心地揣进包里,继续物色红木摆件。在农业展展厅,一名老年女士买了两大盒螺旋藻胶囊,足够她和老伴服用半年。
覃先生说:“我从来不戴红木饰品,但听说能保值,就买了。”那名老年女士说:“平时要我花钱买400多元一盒的螺旋藻胶囊,肯定舍不得,今天不知怎么就买了。保健品嘛,买了也不亏。”
分析:
李祖枢把这类购买行为归为“安全感心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具有保值性和保健性,如名贵补药、珠宝玉石、金银首饰等,借此获得财产保值、身体健康的安全感。
刘建云也认同这个看法:“消费者的需求很复杂,安全感是一种重要需求。”比如购买食品,不少人认为“贵的更安全”;名牌手表、名牌首饰卖得好,因为被认为具有收藏、保值功能。此外,消费者渴望通过拥有贵重物品来获得旁人对自己的尊重。他认为,女性热衷于购买昂贵护肤品,东博会红木类展品供不应求,都是“安全感心理”的折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