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创新产业壮大助推器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探索录之三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需要探索前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唯有创新。如何让创新成为体育产业从孵化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引擎,我们从广西体育产业创新的轨迹探寻答案。
创新拉长体育产业链
谁拥有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早在2008年,柳州市政府就不再“包办”体育赛事,通过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把赛事运营权交给专业公司,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实践证明,这一创新大获成功,各方共赢。据柳州市体育局局长何贵文介绍,6年间该市共筹措政府补贴经费2.4亿多元、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资金达1.2亿元,除了办好如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等三项赛事外,还成功地举办了柳州国际内河帆船邀请赛、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40多项国内外重大比赛。如果政府“包办”,仅水上三项赛事的经费就远不止2.4亿元。如今“水上狂欢节”,已经成为柳州一张耀眼的名片。
投资两亿多元的李宁体育园,通过创新投资、运营模式,摸索出一套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行的成功经验。如今,这一模式纷纷被复制:河南南阳市“李宁体育园”已投入使用,扬州广陵新城“李宁体育园”正在建设,浙江宁波(李宁)体育园也已经动工。
投资约1亿元的南国弈园,由华蓝集团自行投资、建设和运营。他们通过投资模式、赛制的创新,把围棋这一“小众”赛事大众化,又以围棋赛事为纽带,扩大延伸产业链。
领先一步的创新模式,让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其产业链又不断延伸。“水上狂欢节成功举办,大大提高了柳州的知名度,一批重大体育产业高端项目相继落户柳州。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运营,集‘培训、训练、比赛、健身、休闲、会展、旅游’于一体的体育产业链越拉越长,从根本上带动柳州市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何贵文说。
柳州“水上狂欢节”、李宁体育园、南国弈园、万村农民篮球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一批带有地方特色品牌赛事的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广西体育产业的发展。
滞后产业发展需创新
资料显示,2013年美国体育产业产值约占当年GDP比重的5%,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占比也超过1%。而我国体育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0.5%左右。
广西体育产业的数据一直没有分开统计,量、质如何无法考证,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滞后是不争的事实。
规模太小,结构失调。在国外,体育产业最核心的资源一是竞赛业,二是健身业。目前广西体育制造业、职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几乎空白,群众体育大多靠财政投入。
观念陈旧,包袱沉重。体育公共设施建设运营模式便是一例。场馆建设是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投资巨大。长期以来,一直沿用政府投资、经营、维护等模式,包袱沉重,浪费严重。投资数十亿元的广西体育中心建成4年,只举办了几场比赛,与一河之隔的李宁体育园“周周有赛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记者在横县采访中发现,该县的体育馆四周杂草丛生,处于闲置状态。对此,一位资深体育官员说,这是共性问题,是“千古难题”。大型场馆的使用成本也是很大的问题。据平果县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使用该县体育馆,仅电费每小时就高达1000元,这是一般消费者难以承受的。因此,场馆越大,利用率越低,最终归“小众”消费。
此外,体制不顺、人才短缺也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部门是“事业编”,想要的人要不来,想留的人留不住,从事体育产业研究的人才更是空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广西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状态,走扩大体育制造业规模的老路不行,与发达地区拼投资、搞“高大上”项目更不行,要实现“弯道超车”,惟有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