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正引导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从源头分类,破解“垃圾围村”
龙拱屯村民自觉将垃圾分类后倒进公共垃圾桶。
“啤酒瓶60个,换洗衣粉两包”、“农药包装11斤,换洗衣粉一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归夯屯,村民每天都把积存下来的废旧,拿到村外的废品回收点换日用品。归夯屯是广西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的一个缩影。
9月25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表示,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广西正引导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模式
现状
农村垃圾处理难度大
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正破坏和侵蚀乡村环境。广西约有1126个乡镇18万个自然村。201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广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63万吨,但清运量仅0.34万吨,这意味着近八成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
以前,农村垃圾数量少、种类单一、易分解,如菜叶、果皮、厨房残渣等,可以喂鸡、喂猪,或采用堆肥、自然腐烂等方式消解,对环境影响不大。如今,随着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塑料、废纸、废旧金属、电子电器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等难以降解的垃圾与日俱增,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加大。加上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村民卫生意识淡薄等原因,农村垃圾不能有效治理,极大影响农村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推进。
试点
两个村屯有不同方式
9月16日中午,村民张甫院下厨前,先把废菜叶收拾干净,拿到楼下的沼气池投放。在归夯屯,不少人都会像张甫院这样自觉分类处理垃圾。“过去可不是这样。”张甫院说,以前大家根本不把垃圾分类当回事,垃圾随手扔。池塘、田边和村道上,垃圾随处可见。
如今,在归夯屯,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要走一套规范的流程,农户先在家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最能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是,村民可将废旧玻璃瓶和农药包装、灯管等有毒垃圾,拿到屯里的废旧回收点兑换洗衣粉、牙膏等。
“这样一来,源头的垃圾量少了,既改变了垃圾围村堵河的现状,还大大减轻了后期处理压力。”三江县民族村寨工作管理局局长杨正格说,目前,同乐乡的3个试点村屯,已回收农药包装物1500多斤、废弃玻璃瓶3.5万多支,村屯垃圾分类处理的机制逐步形成。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大方村龙拱屯,也有一个简易可行的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模式:每户门前放置两个户用垃圾桶,每十户放置两个公共垃圾桶,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和可焚烧两类。大方村每个屯修建一个多功能垃圾池,兼具回收室和焚烧室,全村修建一个垃圾分类中转站。
“村里还成立了清洁卫生儿童团,监督家家户户,别乱丢垃圾。”大方村村干部张勇说,村里设有专门的广播站,给清洁卫生儿童团来宣传垃圾分类,“哪一家做得不好,会被广播出来。让孩子们成为监督员,不仅减少了垃圾,还能带动小朋友的家人”。
针对酒瓶等玻璃废品产生量大、不好回收的难题,大方村修建一个储存量达30吨的废旧玻璃集中点,分类堆放有色、无色和建筑玻璃,同时引进一家玻璃回收公司,通过“集中+补贴”的机制分类回收各类玻璃瓶。目前,这个集中点已收集到废旧玻璃近25吨。
上述两种试点模式,是近年来我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个缩影。如今,横县、恭城等地也在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并取得了成效。自治区供销社等部门已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兑换工作试点,在农村地区建设废弃物回收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