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声音,来自山间地头、山岭沟壑。那些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哼唱于稻田间,高歌在山林里。1月2日,由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5“畅享民歌”落下帷幕,一首首纯朴动听的原生态民歌登上了闪亮的舞台。
“畅享民歌”活动秉持“唱民歌,酣畅淋漓;听民歌,乐享其中”理念,自2015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历经报名、海选及复赛工作,全区共有10组专业组选手和34组非专业组选手晋级决赛。专业组选手大多数来自广西各大高校艺术系、声乐系的师生以及艺术剧院的演员,让人看到了民歌传承发扬的坚实力量。非专业组选手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唱歌伴随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寄托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决赛现场,由富川瑶族过山瑶演唱组合所表演的原生民歌《挖地情歌》十分接地气,男选手穿着草鞋扛着锄头,女选手则拿着镰刀背着箩筐,原汁原味的嗓音不染铅华、不事雕琢,散发着山野的气息和草根的馨香。虽然他们的衣服裤子都打着补丁,但边做农活边谈情的热闹氛围让人忘却贫困,留下歌唱的欢乐。
当天的决赛不仅涌现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民歌,也有不少全新创作的歌曲。来自贺州赛区太阳鼓组合将吉他背上了舞台,原创的瑶族歌曲《瑶梦飞溜飞》吸收了瑶族“啦发调”“飞溜飞”等民族曲调创作而成,通过民谣吉他伴奏,引入现代元素,旋律欢快热烈,展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中国梦、民族梦的美好心情。
经过激烈的角逐,大赛分别决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其中,周善文等表演的瑶族山歌《瑶族开山歌》获专业组一等奖,由侗族琵琶大歌队表演的侗族大歌《山里草莓》获非专业组一等奖,“尼嘹组合”以田东嘹歌《仰岩嘹》征服评委和观众,被选为2016年“民歌传播大使”。
歌声故事
龙幺妹演唱素苗山歌《苗妹如春花》。记者 赖有光 摄
目不识丁歌传心
“我不知道自己几岁了,30岁左右吧。”听到有人询问年纪,龙幺妹满脸歉意。这个声音轻柔、面带羞涩的苗族妇女来自百色市隆林县蛇场乡马场村大坝屯。由于家庭贫瘠,没人记得她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也从未走进学校读书识字。
小时候,龙幺妹常跟着爷爷上山砍柴,边砍柴边学着爷爷的声调唱山歌。在年复一年的艰辛与困苦中,山歌是龙幺妹唯一的心灵寄托,也是她宣泄情感的方式。去年11月,在县城打工的亲戚将“畅享民歌”的消息告诉龙幺妹,鼓励她到山寨外的世界看一看。
去年11月28日,龙幺妹的丈夫骑着摩托车,带着她赶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百色(隆林)分赛区海选现场。龙幺妹穿着自己亲手缝制了一年的明黄色嫁衣,从海选一路唱到了南宁总决赛。虽然最终只获得了优胜奖,但她仍满怀感激。因为比赛前的晚上,工作人员曾带她游览南宁,这座城市的美丽夜景将是她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
南宁平话山歌《新春》。记者 赖有光 摄
平话山歌赞南宁
在搭档陈三斤的搀扶下,衣着朴素的杨达坚走上舞台,稍稍平定情绪后放声高歌:“新字来唱新世界,到处高楼工业园,开放改革大争气,人人动脑出银钱……”两人合作的歌曲《新春》是“畅享民歌”举办五届以来,南宁平话山歌首次闯进决赛。
作为南宁特有的传统民歌文化,平话山歌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对比广西其他少数民族的山歌,平话山歌实属冷门。“我天天都要唱,参加比赛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平话山歌。”杨达坚和搭档都是高新区爱心山歌艺术团的成员,虽然目前团员只有16人,却并不影响大家唱歌的热情。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执着地发扬和传承,这一原生民歌才得以不断壮大。如今,平话山歌已从民间唱进了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学校特别开设了平话山歌音乐教学课,三塘镇中心小学更被列为平话山歌的传承基地,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成为平话山歌的传唱者。
贺州平地瑶原生态民歌《梳嫁》。记者 赖有光 摄
声声哭腔情意浓
48岁的苏现花又一次穿上嫁衣,不过这并非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舞台上。苏现花穿上棉布花裙,大嫂一边替她梳头、插头饰,一边声声叮咛。当苏现花用哭腔唱响民歌,即便听不懂瑶话,也能感受到“新娘”出嫁前对父母的感恩与眷恋。
苏现花是富川县石家乡黄竹村六丈平地瑶民俗表演队的一员,他们的节目《梳嫁》以情景剧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当地的哭嫁习俗。主角苏现花在当地经营一家小店,虽然距离出嫁已过了20多年,但每每想起当时哭嫁的情景,她仍有些感伤。
除了独唱部分,《梳嫁》还包括合唱以及8名女童歌唱童谣。负责编排节目的林振玉是富川县文化馆副馆长,也是黄竹村人。“小时候我就一直很好奇,新娘出嫁前会在房间里做些什么?”林振玉说,《梳嫁》真实地展现了平地瑶出嫁时的场景,穿插的童谣寓意着民歌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