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宁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现场。
1月9日,2016南宁“月月旅游节”暨旅游扶贫献爱心活动在南宁启动,近500名爱心游客兵分四路,到上林、马山、宾阳、隆安四县的贫困农户家中捐赠爱心物资和善款。记者了解到,将旅游和扶贫相结合,以旅游开发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成为我市近年旅游开发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我市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推进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开发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旅游产品等手段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我市农民旅游从业者年人均收入达上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约1.3万人,3000多户,“以旅兴农”让数十万村民受益匪浅。
1月20日,广西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南丹县召开。未来5年,广西将扶持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80万人脱贫,我市也将借此契机大力推进脱贫旅游。
整合资源带动贫困村致富
说起上林,很多游客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美景,其实,该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贫这种新的扶贫模式,给上林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出路。
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的贫困状况,因2014年6月开工建设的上林县鼓鸣寨养生旅游度假基地项目而发生改变。建设古民新村,让村民住上了新房,也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仅这一个项目,就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52个,解决长联村劳动力就业困难330多人;为3名新考录本科院校贫困学生、10名大专院校贫困学生提供4.5万元补助,为5户贫困户提供20万元贴息贷款。项目封园运行后,古民庄群众将获得更大的效益,算上门票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林地及水库出租收入,长联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近1万元。
旅游扶贫让沉寂的村落焕发了生机。旅游开发不仅带来了人流,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去年一位广东游客到上林旅游时,不仅对当地的好山好水赞不绝口,更对当地的米饭念念不忘。回到广东后,他不仅想方设法长期订购上林米,还专门订了4吨上林大米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
我市选准旅游扶贫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扎实推进一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贫困县上林县、马山县开展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编制上林县、马山县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规划,积极推动上林县云里湖现代农业观光园、鼓鸣寨休闲旅游度假区、龙母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马山县环弄拉生态旅游圈项目建设。
借力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
宾阳县欧阳村在2011年以前十分贫困,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2580元。在市旅发委派出的第一书记韦秋幸的帮助下,欧阳村才算找到了致富的方向:利用村里的自然景观飞马瀑布和保存完好的古宅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村里开展观光游览、登山健身、自行车旅游、“农家乐”等活动。
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西乡塘区“美丽南方”乡村旅游区动员村民流转8000多亩土地,引进20多家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企业,发展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及休闲产业,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马山县小都百、隆安县定典屯、上林县云里湖休闲农业(核心)区等一批示范区和美丽村屯,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胜地。据统计,2015年国庆期间,全市14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含12个综合示范村)旅游接待人数约96.8万人次,总收入约1780万元。
2015年,根据城镇游客对差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需求,我市着力开发自然生态、农家度假游、民俗文化游、风情小镇游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展“美丽南宁·生态乡村”、城乡统筹综合示范村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同时,重视品牌效应,积极创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品牌项目,突出重点、建设精品、扶持龙头,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旅游全面发展。并通过特色打造、类别开发等方式,形成“一区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个性化发展格局,做好不同类型、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形成全市有重点、乡镇有特点、村村有亮点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4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4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48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4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5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25家,广西星级“农家乐”74家。
提高贫困地区旅游知名度
因地制宜开发旅游线路,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是南宁市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法宝”。市旅发委将贫困地区旅游宣传纳入我市各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组织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等贫困县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促销宣传。
结合乡村民俗节庆,提升包装“月月旅游节”主题活动。2013—2015年连续在上林县举行“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2015最美乡村“美丽南方”示范乡村欢乐游,全面展示美丽乡村的风貌。
举行2016南宁“月月旅游节”暨旅游扶贫献爱心活动,组织近500名爱心游客到上林、马山、隆安、宾阳等县体验乡村旅游,向贫困村捐赠爱心物资和善款,同时将乡村旅游产品纳入旅行社推广的线路中,促进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开拓。我市下辖各县区的旅游部门也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路,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扶贫活动。市旅发委还对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给予资金扶助、产业扶持、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等多项支持。
2015年,市旅发委联合我市旅游企业,整合包装各景区,推出南宁“马上大”休闲之旅。产品一经推出,深受各地游客的欢迎,成为2015年南宁旅游市场最成功的线路策划和最火的旅游地。我市充分利用南广高铁开通对客源增长的带动作用,选择广东作为市场营销的突破口,实施一系列旅游市场推广措施。“马上大”已成为粤港澳旅游市场的新热点,直接拉动当地游客增长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累计接待各种旅游团队近2万人次,带动的散客自驾游、自助游不计其数,让山区农民在旅游大开发中尝到了甜头。
2014—2015年,市旅发委策划了市、县、区联动的“南宁天天游——旅游局长带你游”活动,及由各县区旅游局局长带领媒体记者、摄影家、旅游达人及游客游览我市各县区的乡村旅游精品,通过不断整合各县区旅游资源,这些旅游产品现已作为固定线路推向市场,提高了贫困县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脱贫。
在精准有效的宣传策略支持下,包括“马上大”线路在内的广大乡村旅游景点(线路)在发展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贫困户从中获益:上林一家生态农庄打响了“长寿食品”品牌,原本仅用于充饥的玉米糊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带动周边数十户村民脱贫致富;马山弄拉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2015年仅停车费一项收入就超过20万元,既保护了生态,又让村民富起来。
资金人才双管齐下助力发展
我市的“农家乐”及其乡村旅游不再是“吃农家饭”这么简单。各农业旅游示范点及其“农家乐”景区都在利用资源,打造优势项目,不但可吃农家菜、赏花、摘果、钓鱼、放羊、观光、玩拓展,还可住进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别墅。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这些乡村旅游,优化旅游环境,我市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整合旅游、农业、扶贫、水利、交通、科技、住建及社会各类资源,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2014—2015年,市旅发委累计安排旅游发展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支持各县区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市交通局牵头实施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151个。2014年,市扶贫办在综合示范村建设中对每个村投入50万—100万元不等的扶贫资金,用于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建设。
各县区也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如马山县投入扶贫资金84.1万元对小都百的道路进行了完善;宾阳县争取到340多万元帮扶资金对贫困村欧阳村的道路和旅游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8600多元;隆安县共投入扶贫资金238万元,对布泉景区的道路进行了提升改造。
同时,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乡村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以来,每年累计培训各级旅游管理人员,乡镇、村、示范点的干部和带头人及其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300多人次,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稳步推进旅游脱贫工作
旅游和扶贫“联姻”,这种新形式的精准扶贫很好地践行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许多贫困乡村的经济逐步变得更强,风貌变得更美,基础条件变得更好,文明程度变得更高。
下一步,市旅发委将继续加大乡村旅游项目特别是贫困县区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力争把上林、马山创建成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每个县区创建1个以上特色旅游名镇(乡)。继续稳步推进扶贫产业开发,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城镇化等融合,建设一批生态农业新村、旅游扶贫村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森林人家”、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旅游扶贫合作试点项目建设,推进村屯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将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深度融合,成为那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