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传承
大罗村“打”得很热闹
打锉刀、打镰刀、打锄头……无论是日用五金、匠作工具,还是农林器具、炊餐用具,都离不开一个“打”字。回忆起20多年前大罗村小五金生产的场景,村民蒙有钦至今记得,那时“打得很热闹”。
早在百年以前,大罗人就将“打”的技艺广泛运用于匠具、生活用具之中。“祖辈们留下来的手艺,我们怎么能丢?”蒙有钦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整个村子随处都能听见响亮的锻打声,大家“打”的技艺炉火纯青,涌现了不少品牌刀具。
蒙绍升自幼随父打锉刀,一干就是20多年,像无数家庭一样,在“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中,将大罗的锻打技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蒙绍升告诉记者,大罗村的“打”即为锻打,是将钢铁金属烧到一定温度,匠人红打冷锤,千锤百炼,使金属材料碳化物组织更均匀,分布更细化,从而提高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综合机械性能,主要特点为硬度高、韧性强,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这是改革开放后大罗村小五金作坊生产的火热场景。蒙绍升最拿手的是打锉刀和钢锉,他告诉记者,过去锻打的工具很简单,大多是自己制造的“土机器”。“锻打时,要时刻留意钢铁的形状,眼疾手准;淬火,要‘火眼金睛’,恰到好处;‘热处理’更要凭经验掌握钢铁的‘脾气’……”蒙绍升绘声绘色地形容一把锉刀诞生的过程,他坦言,打钢锉最难的是开牙,开牙要平整和匀称,一刀开错,那就只能报废重来。
通过几十年的创新发展,大罗村已经形成规模化的小五金基地,产品种类达150多个。目前,全村有初具规模的小五金厂30家,专业户800多户。凭借着精湛的手艺,该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为产值过亿的“亿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