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上岸
告别狭小船舱,住进楼房
船上的生活虽然艰苦,一家人和睦也过得有滋有味;面对即将到来的岸上生活,他们也满怀憧憬。
“你看,这是我们两老的结婚证!”一张已经有40年历史的结婚证,见证了刘万连、李德秋这对已年逾古稀的夫妇,一起在水上经历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我们俩从来不吵架,和睦相处几十年了。在船上结婚、生子,说要离开,还真舍不得。”李德秋说道。
他们的家是邕江大桥东侧南岸的一艘住家船。这艘木质住家船搭建在一个水泥船底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长约10米,宽近3米。目前,除了他们夫妻俩外,还有3个儿子以及儿媳和孙辈共10人住在船上。船舱被划分为4个区域,除了不足2平方米的厨房外,其他地方全部用来住人。
刘家人虽然住在船上,却不从事渔业。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整条船上最值钱的电器,就是那台不足20寸的电视机。如今,他们已经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即将领到40余万元的安置费,结束水上生活。几天前,老两口还到安置房小区看中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按照政策,这套房子每平米只要2000多元,安置费完全足够买房。”
李德秋说,他们打算把安置房给大儿子、二儿子,再给小儿子租一套廉租房。她和丈夫则要趁着身体还硬朗,到外面去旅游。“以前邕江要是发个洪水、刮个台风,我们总是不放心让儿孙们处理,我们这几十年算是被这艘船‘绑’住了。”李德秋兴奋得手舞足蹈,“等办完了手续,我和老头子就立马去北京、上海玩一圈,坐飞机去”。
15日上午,船民黄志坚一家把沙发、床垫等各种家具搬上岸,从此告别了水上生活。他们先在淡村路一小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暂时安顿下来。搬完家具,他和哥哥、姐姐又迫不及待地赶往未来的家——富宁新兴苑,看看自己挑选的户型。
“这么大的阳台,以后可以请朋友来这里烧烤、喝茶。”“这个房间我定啦,你们别跟我争哦。”刚进入还没交房的143平方米大的安置房内,三姐弟就开始安排起房子如何使用。黄志坚的弟弟黄志华兴奋地说,用安置费再加一部分贷款,一家人完全可以支付购房款。以后再也不用过“全家人挤一间房”的日子了,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
据了解,南宁市江南区政府为妥善安置“水上人家”,已在富宁新兴苑准备了近300套安置房,有4种房型可供选择。按照先交船、先选房的原则为符合条件的船民进行安排。安置房项目预计在2013年2月底全面竣工。而在此期间,政府提供的每人每月220元过渡费,让船民自行租房过渡。
未来生活
养老有保险,就业有推荐
数十年来依水而生的船民们,早已习惯了打鱼、捞螺为生的日子,大多数船民都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面对岸上的生活,他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对未来的生计感到不安。为此,南宁市各级部门正在进行大量的工作,以让“水上人家”上岸后能安居乐业。
江南区委书记马南萍说:“政府要帮助‘水上人家’解决住房、工作、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上岸之后没有后顾之忧。”目前,从南宁市到城区、街道办,都在为今年12月31日前,邕江整治段内(石埠三津渡口至三岸大桥约34公里)所有的“水上人家”完成上岸而忙碌着。
“按照政策,只能购买两套安置房,绝对不能多一套。”在江南区福建园街道办,副主任蒋生利喉咙已经沙哑。从10月8日江南区正式启动“水上人家”安置工作以来,他与同事们周末就没有休息过。“几百户人,有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附近。除了要一一审核他们的资格,还要尽最大努力为他们争取安置政策。不符合政策的,也要耐心向他们解释、劝说。”
除了依靠安置政策,南宁市各城区也在分别组织专场招聘会,为“水上人家”牵线搭桥,寻找就业机会。
11月13日上午10时,南宁市西乡塘区在民生广场举办了一场面向“水上人家”的专场招聘会。招聘会上,12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3000个岗位。针对船(渔)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工种多为保安、服务员、家政工等,月工资大多为1500元到2500元。渔民赖万春今年48岁,在咨询了多家企业后,她最终与一家玩具加工企业达成了就业协议,月薪1800元,在流水线上工作。赖万春说,以前打渔是“看天吃饭”,虽然有时月收入会比现在多一点,但在工厂工作更稳定,还不会被日晒雨淋。多家参会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船(渔)民们大都比较能吃苦,他们很乐意招收。部分企业还提供专车,现场接送应聘者进厂了解工作情况,希望能尽快签约。
不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船二代”,则希望学到一技之长,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招聘会现场设立有技能培训咨询台,23岁的渔民韦勇强在阅读了各种培训的介绍材料后,决定报读烹饪班,学期一年,学费3000多元。这些学费,将由政府支付,他不用花一分钱。
除了解决就业问题外,船民参加社保时可享受优惠政策,自己只需要负担50%的保险费用,另一半由政府出。大龄灵活就业人员还可申请社保补贴,每月由政府支付500元用于购买医疗和养老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