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现场:井底初现便于调查
8日早上,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分管领导和考古专家赶到现场研究对策。尽管井壁倒塌,不过双孖井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并未减损,考古专家决定继续清理井内淤泥,施工方也专门安排三名工人协助工作。
由于担心剩下的井壁也发生倒塌,施工方专门用两根钢筋支撑,并用铲车将周边泥土挖平。随着一桶又一桶的黄泥和污水被倾倒而出,那些曾经掉落井底的物件也陆续现身,种类还不少。例如一只鞋垫、一副眼镜、几枚硬币、铁片等。
每发现一件物品,南宁市博物馆原馆长、考古专家黄老先生都会拿过来细细观察一番。“我们现在要找最旧的东西和最新的东西。”黄老说,这些被“遗弃”的物件有利于判断古井的具体年代。
临近下午5时,井底终于显现。底部井壁有两块3.5厘米厚的木板作为墙基,然后再铺上碎石。井底则垫满了鹅卵石和细沙,用以过滤井水,中间还插有一根南竹,应该就是当年出水口的位置。
保护方向:原址保护延续历史
清淤工作顺利结束,人防工程施工方负责人孙喜平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自从双孖井被挖出后,施工方便自觉停止对周边的施工,同时也在考虑两全之策。
作为施工方,孙喜平表示,如果在顺利完工的基础上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双孖井,既能让后人了解南宁文化,又能为人防工程增添文化特色。虽然整体工期肯定会受到影响,不过他们一定会全力配合文物研究工作,并尊重专家的意见。
孙喜平认为,广州的北京路是个不错的借鉴方式。北京路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开挖路面时也掘过不少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如今,在繁华的北京路上,游人可以透过玻璃欣赏到埋藏地底的千年古道遗址。
考古专家们与孙喜平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家都认为原址保护是最佳的方式,即便井壁已经有部分倒塌,但遗留下来的底部、青砖和挖掘物,将来都可以作为展示的一部分。经相关文化部门和施工方沟通,目前该区域仍将暂停施工,考古专家也会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尽早确定保护方案,让这口古井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得以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