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练之余自拍放松一下。记者 徐天保摄

刻苦训练。记者 徐天保摄

排练时,老师在不同角度进行手势指挥。记者 徐天保摄

老师用手势教舞蹈动作。记者 徐天保摄

手把手纠正姿势。记者 徐天保摄
在南宁,有这么一群女孩,她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很热爱跳舞,堪称快乐的舞者。她们有20人,都是聋哑女孩,来自南宁和柳州的盲聋哑学校,她们排练的民族舞蹈《顶卡花》将于8月代表广西参加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文艺汇演。近日,记者来到训练场地探访这群非专业的舞蹈演员,感受她们在舞蹈训练中的点点滴滴。
目击:
跟着节拍跳舞
16岁的小雅有一种吸引人的气质,当身边的同伴打着手势聊天,她则望着窗外发呆。由于手语老师不在旁边,她用纸和笔跟记者交流。她告诉记者,她来自马山,出生后就不能说话,也听不到声音,她下学期就上高中了。小雅8岁开始接触舞蹈,然后爱上跳舞,上聋哑学校,学会认字和写字。“她特别单纯,对老师很有礼貌。”来自柳州聋哑学校的舞蹈老师小丽说。
在训练过程中,一件事差点让小雅放弃参加比赛。来自南宁市盲聋哑学校,也是这个节目带队老师的黄祺透露,小雅刚排练这个节目时,接受能力有点慢,有自卑情绪,一度想退出,在老师和同伴们的帮助下,才慢慢找到信心了。
“整个训练过程真的很苦,因为她们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黄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都是聋哑人,很多舞蹈动作很难一教就能领会。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编导老师在前面教孩子跳舞动作,其他手语老师则在一旁打手语示意,“1、2、3……”这样的节奏数数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尽管如此,这些演员们有时候还是跟不上打拍子的节奏,队形不整齐,这就需要老师更大的耐心。
讲述:
鼓励增添自信
来自柳州盲聋哑学校的女孩小星,今年17岁,性格活泼的她在采访过程中,不时摸摄影记者的相机,抱抱身旁的老师,对一切都很好奇。小星是家中的独生女,但身上却没有娇惯的痕迹。马上要上高二的小星特别喜欢上网,经常在网上看电视和新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上网查找解决的办法。小丽老师说,现在很多聋哑孩子都配有手机,在外面演出,她们会通过短信报平安,平时用手机上网。
问起偶像,小星一口气写下“李敏镐”“杨幂”“张根硕”这些明星的名字。她说,自己喜欢跳舞,也爱游泳,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参加一些比赛。
“也许是因为身体有缺陷吧,这些孩子都特别懂事,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给别人添麻烦。”黄老师告诉记者,起初孩子们特别不自信,甚至会自卑,但通过跳舞得到别人的肯定时,她们变得越来越自信。“她们很享受在舞台上漂漂亮亮的感觉,也在表演经历中学会了怎么去打扮自己,让自己更美。”
期待:
获得更多关爱
最大的困难是交流上的障碍,黄祺老师说,孩子们出去吃早餐时,店里的服务员不懂手语,全靠几个老师帮忙翻译。第一次忙成一锅粥后,老师们准备了便签和手机,让孩子们在上面提前写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果然顺利多了。
小丽老师告诉记者,因为来的时间不长,她原本只能通过笔记本和孩子们交流,不过现在她从孩子们那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语。“聋哑孩子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和交流方式,这是正常人无法感受到的。”
黄祺老师跟记者说了一个最近发生在舞蹈队的小故事:前两天,队里有个女孩在训练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便去责怪她。过后其他队员悄悄告诉黄老师,那个小女孩马上要过生日了,她怕到时候生日会在排练中度过。得知情况后,黄老师跟那个女孩道歉,并向她承诺生日那天不排练,还要为她准备生日蛋糕。当那个女孩听到这个消息时,特别高兴,接下来的训练效果也很显著。
“这些孩子们有各自的梦想,有的想做蛋糕师,有的想当老师,我们都会鼓励她们。”黄老师说,尽管孩子们由于身体的特殊原因,职业选择性较窄,但还是希望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给她们关爱和赞美,而不是过分的怜悯或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