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宁入眼便是壮乡街景、在公交车上听到的是壮乡歌海、走进民族大道看到的是绣球路灯……今年,民盟市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围绕《突出南国壮乡特色
将南宁打造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开展。通过调研,课题组提出,南宁市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要突出“壮乡特色”,壮乡元素入村、入景、入街,以及通过整存推进的方式打造壮家特色农家乐,让南宁从旅游“中转站”成功变身为“目的地”。
建议一:壮乡街景入城来
“许多时候南宁成为旅游的中转站,我的很多朋友选择去桂林、北海,却很少留在南宁旅游。”课题组成员、《规划师》杂志社社长助理郭敬锋的感受,应该也是不少南宁人的感受。
走进南宁,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但是能吸引游客,展现南国特色的壮乡元素却是少之又少。“如何把南宁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今年民盟南宁市委会的调研课题。今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民盟南宁市委会围绕《突出南国壮乡特色
将南宁打造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这一课题,通过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召开专题座谈会、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方式,在南宁市、宜州市、南丹县及区外的贵州省贵阳市、黔东南州等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收集了许多资料和建设性意见。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南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路灯、公交车站等都是采用城市中常规性的元素,无法体现南宁作为广西首府的民族特色,城市景观也缺少壮民族特色;城市基础设施中已有的一些壮族文化元素的装饰,有的是广告业主设计的,大多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规划。
为此,课题组建议,在主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景观中融入壮乡元素。应该全城把握,让我们所见、所看、所听的东西融合壮乡特色。
建议二:包装壮乡文化村落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整村推进’发展旅游。”课题组成员、南宁市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郭向阳说,“其实南宁市不缺资源,比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都非常丰富。如今农家乐越来越兴旺,但展现壮乡特色的整体文化村落,目前还属于空白。”
课题组建议,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发展旅游。如在南丹县王尚屯白裤瑶风情村,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村民住的是瑶族风格建筑、身着白裤瑶民族服装,村民组成的表演队会为游客表演民族歌舞。
“结合新农村建设,把青壮年、妇老幼调动起来,进行整体包装,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能让壮乡乡民不离村、不离土。”在打造特色壮族村寨中,应结合本村的自然资源和壮族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整村推进,并设计生产壮族特色旅游产品。
课题组提出,武鸣是壮族的重要发源地,南宁可以伊岭岩和花花大世界为核心,建设壮族文化园,全面展示壮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可重点在上林等地,依托原有壮族村寨开发建设一些壮族文化旅游村寨,将壮族的民俗文化、壮医壮药文化等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游乐中了解壮文化。
建议三:打造壮乡拳头产品
“作为旅游城市,必须有其最具特色、最具风格的卖点,才能抢占市场。”课题组成员、民盟南宁市委员会秘书长覃勇认为,南宁作为壮乡首府,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需要打造南宁市的核心产品作为亮点和突破点。
自从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卓越品牌,“印象系列”的成功经验说明,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课题组认为,南宁也应该借鉴“印象系列”的成功经验,打造一个具有浓郁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歌舞表演,使其成为商演文化品牌,以此吸引游客停留观看,互动参与。同时,在有条件的村镇、景区也可打造各具特色的壮民族歌舞节目,使游客既能看风景又能欣赏到歌舞表演。
绣球、铜鼓、壮锦等都是有着浓厚壮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民族产品,但目前,壮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设计、开发上还有待提高,尤其小巧、轻便、实用、价格实惠的壮民族旅游产品更是缺乏。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创新开发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武鸣绣球,宾阳壮锦,横县大粽、茉莉花茶,通过政府支持培育,统一设计包装,把这些产品做强做大,既可促进旅游业发展,也能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