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但在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我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困难和不足?面对问题,各方有何好的解决办法?
借全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在邕召开之机,记者对此作了一番探访。
1 当前之困:定位不佳→门前冷落车马稀
“现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整体影响力在逐步下降。”驻邕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很是担忧,“招新的时候,连志愿者都招不到几个,即使新生很有热情,一两年后,成员的流失率也是非常高。”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窘境?
“社团活动跟不上形势,没啥吸引力,时常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内部建设没有明确规划,相应的管理制度较为缺失。”“不少指导老师形同虚设,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认为,除了经费不足、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外,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自身定位不佳等主观因素,才是当前学生社团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
广西民族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马超升告诉记者,一些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往往脱离自身的发展和服务性质,一味趋从社会潮流和赞助商的需求,组织一些与社团性质不符的娱乐活动,没有真正体现出自身的特色。
“在参加社团做志愿服务时,许多学生虎头蛇尾的现象越来越多。”广西医科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会长钟朝议分析到,不少社团每年开展的活动普遍陈旧,无特色、无新意,形式固化、僵化、模式化,社团成员也只是做些搬搬凳、倒倒水的简单工作,无法从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成员的新鲜感和热情度就会减退,“退团潮”开始涌动。
这,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团队组织力度不强、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大,团队缺乏稳定性,最终影响新老成员的衔接与传承。在研讨会上,这一情况也是大家普遍认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青黄不接是现在学生社团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任何领域的学生社团都会随着社员的毕业出现骨干逐级流失的现象。在一些社团中,还经常出现核心团队难以组建的情况,随着创始人热情退却,社团的活跃期也就基本走到了尽头。”一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道。
当然,价值观的变化,也导致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日渐式微。很多大学生认为公益志愿活动占用时间,且对升学、就业没啥帮助,加入这样的社团或多或少有点“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