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基手捧《邕城觅踪》。 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摄
由侯钊手绘的“南宁古旧地名方位图”。 南国早报记者 刘豫摄
南宁旧景。 资料图片
“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行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从此一去不回头……韶华飞渡,每当我哼起这首老歌时,便浮想联翩,许多往事,像放录像似的,一幕幕清晰地展现在脑际。”这是南宁八旬老人陈伟基为自己的手稿——《邕城觅踪》写下的开篇语。手稿中,不但装载着陈伟基儿时的欢乐回忆,还将邕城旧景一一尽述。而陈伟基之所以写下这本《邕城觅踪》,正是感慨于近年来南宁日新月异的变化,想要为现在的年轻人保留一些老南宁的影子。近日,南国早报记者来到陈伟基的家中,看到了这本《邕城觅踪》。跟随着老人的回忆,短短一天时间里,记者仿佛穿越时空,把昔日的老南宁游览了一遍
1
童年时的老街区
陈伟基虽不是在南宁出生,但他自小就跟随外婆从广州迁至南宁定居。年幼求学时期,陈伟基跟着哥哥姐姐在私塾读《三字经》。13岁那年,陈伟基听说当时的“邕宁县兴宁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南宁市当阳街小学)开始招生,便私自跑去报名。虽然错过了报名考试的机会,但陈伟基却遇上了当时的校长黄铭。黄铭有感于陈伟基的求学心切,破格招他入学。不久后,陈伟基又转入了当时的“邕宁县模范镇表证中心国民学校”(即后来的南宁市中山路北段小学)念书。他记忆中的童年,就是在这一带的老街区度过的。
“上世纪40年代的南宁,最热闹的商业地点要数民生路尾。那里有金龙大酒家、万国大饭店,万国的对面是达盛酒厂,旁边还有个黄琴石病室。”在陈伟基的脑海中,这些老南宁的场景至今依然清晰无比。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兴宁路拥有邕城最大的皮革铺、布匹铺,还有“华强”、“生活”和“天山”三间书店。这些书店吸引着无数读者在那里“啃书”,儿时的陈伟基正是其中一员。
“兴宁路上的新联艺是当时南宁唯一的照相馆。在它的左斜对面,有一小段人行道,每到夏夜华灯初上时,这一地段,便摆满了冷饮,挂起六七盏‘大光灯’(即汽灯),摊主们用白话唱着顺口的广告词来招揽顾客,吆喝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这样的夜市一般只开到晚上9时,之后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黑夜里,不时传来各种街头售卖小食的货郎叫卖声,还有一些盲人,沿街为市民做捶背、按摩服务,打起竹板,招揽生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伟基老人度过了他欢乐无忧的童年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