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邕城旧迹书中存
陈伟基作为一个在南宁长大、生活的“老南宁”,对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历史时刻和变化,都如数家珍。当时热闹非凡的城隍庙以及地标性的南宁葛屋园建筑,陈伟基说,他只要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但是聊到南宁的一些新地标时,老人却总是记不太清楚,反复要求记者提醒和确认。对此,老人笑着摇摇头说:“我老了,记忆力仿佛只限于和老南宁有关的一切。现在很多新近发生的事情,我都全无印象。”在陈伟基看来,他已经把自己毕生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与老南宁有关的事物上。
陈伟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的老伴因为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有时候甚至连身边人都不大认得。正因为如此,让陈伟基越发觉得,自己应该趁早动笔把脑海中的邕城旧貌记录下来。而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很多老街坊、老同学的赞成和支持。
在陈伟基的讲述中,记者听到了不少陌生的地理名称,如“特察里”、“鸡行头”、“四角亭”等。“特察里是当时政府为了增加税收,专门开设的一处交易特区,就在现在的交易场靠北一角。当时那里热闹非凡,还有一家邕剧院开设在旁边,而一座据说是法国人设计的铁拱桥也是那里的特色。”说起这些,陈伟基总是神采飞扬。他翻开《邕城觅踪》,让记者仔细阅读有关“特察里”的一段文字说明,还在旁反复地叮嘱:“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过去有所了解,才能更珍惜当下的生活,重视将来的发展”。
3
好友绘出老地图
陈伟基在写作之初,为了让自己的回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实可靠,还曾徒步重游了当年的许多旧址。为了核实其中的一些细节,有些地方他去了好几次,反复地找当地的老人求证。在这个过程中,他重遇了不少老街坊,在他们的指点下,手稿中一些有出入的地方也得到了修正。“写稿时,我常常会窝在家里,花上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静静地回忆往事,然后再把细节记录下来。”陈伟基坦承,有时候回忆到动情之处,自己会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那不只是在回忆老南宁的场景,回忆里,还有他的前半生。
记者看到,在这份手稿里,陈伟基将解放前后老南宁的历史沿革、街景等,按照内容分类,详细地划分为水陆交通、文化娱乐、遗址探索等方块。
手稿完成后,陈伟基把它拿给自己的好友兼老同事侯钊阅读。没想到,侯钊老人读完这本《邕城觅踪》之后,也表示对老南宁的旧貌很有兴趣。他照着陈伟基的手稿,一笔一画地绘出了一幅“南宁古旧地名方位图”。这幅方位图,依着陈伟基手稿上提到的地名,将解放前后南宁众多著名的地标都给绘制出来了。配合文字一起阅读,读者就能对老南宁有更直观的感受。
记者在方位图上看到,不少地标在如今的新南宁依然能寻觅得到。如南宁市民非常熟悉的当阳街水塔脚、解放路新会书院、以及西园等。这些地标,也恰好是南宁市老街区的一个缩影。当然,也有一些当时著名的地标,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而消失。如方位图上标示的“观音阁”,就只能在陈伟基的手稿描述里窥见一斑了:“民权路与南环路交叉北面的城墙上,是邕城有名的‘观音阁’,它矗立在古城墙的最高处,解放后仍有很多善男信女上去进香,青烟缭绕,场面很是壮观……”而一些诸如“美孚行”、“安塞门”等旧址,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