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并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衍生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岭南先民就开辟了南海丝绸之路,时间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00年左右。除了合浦这些沿海明珠,古南宁也是沿着丝路商道兴起的城镇。近日,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经过数年研究,广西社科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南海丝绸之路与中国-东南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进入评审结题阶段
海上丝路早于陆上丝路近千年
茫茫沙海,驼铃叮当,商队蜿蜒前行,将古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带往西方,东方文明也由此向西方传播。在人们印象中,丝绸之路最初的诞生是沿着陆路、沙漠前进,随后才出现海上丝绸之路。
“很多研究者认为,因为走陆路风沙太大,路途遥远,运送东西有限,所以随后才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广西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赵明龙告诉记者,该课题从2007年就开始立项,课题组从两广、海南等地沿南新走廊一路到越南沿海、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展田野考察和访谈,探索每个历史节点、遗址。经过多番研究,论断海上丝路早在史书记载前就存在已久。
赵明龙说:“汉书的记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时间差不多。不过南海沿海很早就出现了简单的海上交通工具。很多史书记载,夜人(岭南先民)很早就擅长于航海捕鱼捕捞,越南等地出土的船只、大量资料都可以印证海上丝路出现早于记载年代。”
据悉,该课题将南海丝路的时间发展定位于“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兴于汉代,旺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比较准确的。海上丝路的起始年代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00年左右。
南宁是“海上丝路”重要一环
合浦、泉州、番禺……除了这些大家熟知的沿海港口,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南宁、梧州等内陆城市的发展也得益于南海丝路。
“南海丝绸之路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江河、陆路互联互通,形成网络。”赵明龙说,过去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洋和西洋来研究。课题组经研究发现,南海丝路实际上并不光是海洋,而是海陆联通的立体网络——海路和内河联通,内河和陆路联通。
赵明龙介绍说,南海丝路催生了江海、陆江联通的交通网络,中南半岛的南北通道应运而生,海上贸易与陆地贸易、江河贸易与海上贸易互动发展。
江海联通的南海丝绸之路,包括长江-湘江-漓江-西江-北流江-南流江-合浦出海等多条;陆上通道则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越南及中南半岛等多条。这些可以从四川的考古成果中得到印证,在四川发现一些铜鼓与东南亚的铜鼓相似。
“海路也走,陆路也走,丝路的开辟,带动了一批城镇沿着商道兴起。”研究人员指出,一些特色产业也因南海丝绸之路兴旺发达,广西合浦、钦州、南宁、龙州等地均因南海丝路的兴起成长壮大。
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南海丝路到底从哪里首航,这个问题曾纷争不止。“始发港随着不同年代、经济重心、商道中心城市的兴起、造船及航海科技发展而由西南沿海的合浦、徐闻向番禺、泉州等转移,而不是一成不变。”因此,课题最后将始发港湾定位在北部湾——“北部湾是中国走上海洋文明、步入世界文明的始发港湾”。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各地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如火如荼,已由“各自为政”发展到捆绑联合申报。2012年12月12日,北海、广州、漳州、泉州、福州、宁波、扬州、南京、蓬莱9个城市在宁波举行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联席会议”,标志着中国沿海城市联合申遗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申遗除了政府推动,也需要理论成果作支撑,因而,本课题的研究为申遗提供了理论保障。赵明龙说:“去年,我国提出与东南亚国家共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研究空间。”
《南海丝绸之路与中国-东南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课题从2007年立项,属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据了解,我国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潮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但是之前除了个别论文或专著涉及相关问题外,还没有一篇(部)论著系统论述南海丝绸之路与东南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