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南宁。
历时10天,广西历史上首次承办的世界顶级体育赛事——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万众瞩目中完美谢幕。
这是激情澎湃的10天,张成龙从单杠上稳稳落地后振臂高呼,中国体操男队实现惊天逆转的一刻在此永远定格。
这是众志成城的10天,数以千计的赛事组织者、服务人员、志愿者枕戈待旦,确保了赛事组织“零事故、零失误”。
这是充满鲜花与赞誉的10天,世界体操联合会主席布鲁诺·格兰迪盛赞在南宁举办的世锦赛“非常完美、堪称卓越”。
激情尚余韵,回味亦悠长。
回望世锦赛的10天,回首南宁人从申办到成功举办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南宁,这个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首府城市,在为体育竞技展示迷人魅力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依托着体操这项融合了“力与美”的体育项目,自豪地向全世界“秀”出自己的力量与魅力:从城市建设到环境综治,从志愿服务到城市文明,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蜕变”。
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组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用精炼的话语诠释了本届世锦赛留给南宁的“大奖”——
世锦赛改变了这座城市。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舒适、怡人,我们的城市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世锦赛改变了人民的生活。通过世锦赛,广大市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市民对体育、对体操运动的追求在赛事举办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一名城市的管理者,我为我们的市民,尤其是赛场上观众的文明素质和热情感到骄傲和自豪。
世锦赛提振了南宁举办各种国际赛事的信心。我们具备了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基础条件和能力。市民的热情、对体育精神的向往,志愿者的精神以及我们组织管理的能力,都是世锦赛留给南宁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由追梦到圆梦,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成功举办,既是南宁城市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一次精神再洗礼,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精神、提升了市民素质,为城市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
南宁,因世锦而美丽。
世锦,因南宁而添彩。
1 有一种责任意味着历史的担当
从追梦到圆梦,南宁人用众志成城的坚持与努力,共同凝聚成一个声音:“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
时间回到3年前。
2011年11月,国际体操联合会发布确认函,南宁正式获得2014年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举办权。
一张前所未有的“考卷”,摆在了720万南宁人面前。
体操世锦赛是世界性顶级赛事,其规格与影响力堪比奥运会体操比赛。当首府各族人民依然沉浸在追梦成功的喜悦之时,一个疑虑的声音却在发酵——南宁,能办好这样的世界大赛吗?
并非全无道理——尽管中国人早已证明了自己承办世界大赛的能力。北京奥运,史称无与伦比;南京青奥,皆叹完美无缺。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无不珠玉在前。
而南宁呢?与上述东部一线发达城市相比,地处祖国南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壮乡首府南宁,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环境等“硬指标”,还是城市知名度、举办大赛的经验等“软实力”,都远不能及。“赴考”的道路,绝非平坦。
历史选择了南宁,南宁选择了担当。
面对疑虑,南宁人咬紧牙关、攥紧拳头,化作心中坚定的信念:“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从中央到自治区,高层领导的目光不断聚焦南宁,为南宁成功办赛“加油鼓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举办如此高规格、高规模的赛事,对于广西、南宁来说是一次重要机遇,要力争把南宁体操世锦赛办成一届高规格、高水准、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要求:“全区各级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举全区之力办好世锦赛。”
自治区主席陈武要求:“要以承办此次赛事为契机,让来过南宁的人耳目一新,让没来过南宁的人大吃一惊。”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近年来,南宁牢牢抢抓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正由“黄金十年”迈进“钻石十年”、国家把广西建成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助推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2013年,南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803.54亿元,同比增长10.3%,连续12年实现GDP两位数增长。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赛事成功举办夯实了基础。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南宁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连续10年,持之以恒地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南宁作为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品牌逐渐“打响”;经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活动的“练兵”,南宁积累了更多服务国际化赛事及对外交流的宝贵经验——开放包容、友好和谐。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南宁的城市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了12大类共457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涉及新机场候机楼、火车东站、道路、跨江桥和立交桥、市政配套设施等,以全新的城市形象、畅通便捷的交通环境迎接世锦赛。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伴随着“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城市文明代言人”的口号,南宁市民素质稳步提高:从“中国好人”评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洒扫应对”到遍布全市的青年志愿者,南宁市“全国文明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城市精神成为广大市民共同的心声——能帮就帮,敢做善成。
一切为了办好世锦赛。历时近500天的“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成效明显,市容环境整洁、交通秩序良好;在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南宁出台了多项惩戒规定,向失信行为宣战,从制度上约束不文明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
……
历史的时针指向2013年10月6日——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中共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吕洁从国际体联官员手中庄严地接过体操世锦赛会旗,“赶考”进入倒计时。
面对历史的考卷,南宁人凭借着“敢做善成”的城市特质,从容应考——
2014年4月,广西体育中心体育馆、综合训练馆竣工,第四十五届体操世锦赛的关键场地开门迎客。5月9日至13日,2014年全国体操锦标赛暨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测试赛在此成功举行,场地、接待、场馆运行等顺利通过了考验;
8月底至9月初,五象大桥、五象—玉象立交、五象—壮锦立交、五象—友谊立交等连接南宁机场与广西体育中心的关键性桥梁工程陆续完工,机场高速公路实现“白改黑”,体育中心周边立体绿化效果凸显;
9月25日,南宁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同一天,由南宁火车站开出的动车经过13个小时的旅程直达首都;
7月22日,信心满满的南宁把广告做到了“世界十字路口”纽约时报广场上,向全世界展示南宁的魅力,向全世界发出诚意的邀请;
9月11日,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骄傲地宣布:赛事组织保障工作进行了最后的检验,各项筹备工作均基本完成,已正式开始赛时试运行。迎接国际赛事盛会,南宁准备好了!
……
2014年10月7日,“答卷”终于掀开了最后一页。当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直播画面中闪现广西体育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城市地标性建筑时,不少市民热泪盈眶——
我们牢记自己的职责,让八桂父老在世锦赛赛场看到了壮乡首府感动世界的无穷力量;
我们肩负历史的责任,让全世界人民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见证壮乡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不负祖国的重托,让这份满意的答卷续写了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辉煌!
2 有一种自豪让我们为中国添彩
世锦赛现场观众文明、热情、有序 本报记者 赖有光 摄
南宁人格外珍惜在家门口为祖国健儿欢呼喝彩的每分每秒,文明的举止、热情的投入,周到的接待、细致的服务,共同化作令中国体操斗志昂扬的“主场分”。
时间:2014年10月7日。
地点: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男队最后一个比赛项目——单杠比赛现场。
人物:中国体操男队队员张成龙。
张成龙,中国体操男队宿将。当这位健壮的小伙子迈进单杠比赛场地时,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刚才还沸腾嘈杂的体育馆内气氛瞬间凝固得近乎窒息——
在中国男团与日本男团的巅峰对决中,中国小伙顶住内村航平等日本名将的压力,在开局落后的不利形势下奋起直追。此刻,日本男团的比赛已经全部结束,而中国男队单杠项目前两名出场的队员邓书弟、林超攀拼劲全力,依然让中国男队与日本男队之间留下了15.866分的差距。
不能让中国男队整晚不懈的坚持付诸东流,不能让中国男团世锦赛“六连冠”的辉煌就此旁落,不能让“主场”的中国观众失望。
是的,这是中国的主场。
张成龙别无选择,只能用最高难度去“拼”一把,而且不能有一丁点失误。
15.866分,熟悉体操运动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无限接近“完美”的分数。而张成龙需要做的,是超越它。
全场屏住了呼吸。
“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喊加油/我只知道自己的心一直被紧揪/我只能感觉到激动的汗水/在这一刻浸透了衣袖”
这段小诗来自一位现场观众的微博——此刻,连担任现场直播的奥运冠军何可欣都捂住了双眼,不敢直面赛场。
轻吁一口气,张成龙一跃上杠,腾空、翻转,动作行云流水,又高又飘的抓杠动作撼得器械砰砰作响。
下杠、落地,这是最容易失误的。然而,在万众期待中,张成龙的双脚稳稳落地、纹丝不动。
好样的,张成龙!他用完美的表现,征服了评委,征服了现场观众——当15.966分的最终得分出现在现场的大屏幕上,如潮水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席卷了整座体育馆。
这是一个注定载入中国体操历史的时刻。
若干年后,回想起在南宁举办的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这一情景将会被无数次提起。
到时,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画面会是什么?
也许是中国体操男队小伙们竖起代表“1”的手指时高昂的头颅;
也许是现场嘉宾主持人哽咽无语、泪水纵横的面庞;
也许是现场无数高举不肯放下的双臂……
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怀这样的时刻——颁奖仪式上,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最强音,现场观众全体肃立,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中国精神的最好诠释,这是爱国情怀的最佳注脚: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这一刻,国歌声响彻八桂大地、响彻五湖四海,壮乡儿女的爱国豪情在世锦赛赛场尽情释放。
男子吊环冠军、中国队队员刘洋再三致谢:感谢现场观众给我们的鼓励和加油。在男团决赛中再次惜败的日本名将内村航平不无遗憾:我们输在了气势上
是的,这是中国的主场。在世锦赛场馆里,南宁的观众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作为东道主的荣光,展现出一个成熟、文明中国观众的骄傲。
我们的掌声献给奋力拼搏的同胞——夺得高低杠金牌的姚金男在“姚金男,你好棒”的加油声中飞奔全场,而中华台北队女队员陈凤芝直言“这里就是我们的主场”。
当然,开放、自信、文明的南宁,也把掌声献给表现精彩的对手——即便他们是所谓的“劲敌”。日本队的内村航平实现个人全能“五连冠”、美国队名将比勒斯在自由体操赛场挥洒自如、匈牙利的贝尔基以16.003的高分勇夺鞍马比赛冠军,他们的上佳表现都赢得了现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喝彩。
掌声同样献给斗志昂扬的运动员——埃及运动员哈特姆·阿木·哈姆达在单杠上摔伤左肩,因伤重不得不告别本届世锦赛的伟大母亲丘索维金娜遗憾退场,都受到观众们由衷的鼓励和祝福。
南宁世锦赛赛场观众的热情与理性,让不少中外媒体记者颇受触动:“运动员每一个精彩的动作,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有时候我不用抬头,就能通过欢呼声知晓赛场内的情况。”法国体育杂志记者 David Francois Rane说。
体育专栏作家《第五频道》执行主编杨旺在微博上为南宁观众“点赞”:“现场观众热情有序,女子平衡木决赛选手接连失误,但是现场观众一直用热烈的掌声鼓励她们继续比赛,与过去中国观众只给东道主选手鼓掌形成鲜明对比。”
南宁人的文明延伸到了赛场外。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东道主的热情处处闪现——
在南宁城市的主干道上,总是有一条车道随时保持通畅,南宁车主们互相提醒:这是世锦赛专用道,别让它堵了。
一名德国体操官员走进南宁的发廊理发,热情的理发师得知这是参加世锦赛的官员,特意让他享受“免单”待遇。
南宁的哥的姐们成为南宁“能帮就帮”精神的最佳代言人,做好城市“第一窗口”——
外国友人错将5角当5元,少付了车费,的哥一笑置之:“希望他们对南宁留下好印象。”
从搭乘自己出租车的外国运动员焦虑地手势中了解到其中1位不慎将手机跌落下水道,的姐夏丹毫不犹豫地与路人一起撬开井盖,跳进1.4米的深井,还用洁净的衣衫将拾起的手机擦拭干净,被南宁人真情感动的外国友人连说:“Thank you!Nanning!”
南宁人就这样用自己一点一滴的文明之举,为东道主加分,为南宁加分,为中国加分。
这样的“主场分”,何庸讳言?
3 有一种自信在微笑中展现风采
志愿者黄鑫媛带国际体联官员威廉去传统理发店理发图片由黄鑫媛提供
志愿者麦杏(前排中)与德国体操队队员们合影 图片由麦杏提供
在激情回荡的赛事背后,光荣永远属于为了这精彩一刻默默奉献的人们,世锦赛期间的南宁,处处都是他们自信、微笑和热情的身影。
在无数个故事当中,我们随意截取了三个“镜头”:
故事的开头,满是“焦虑”与“不顺”——
10月6日,浙江体坛报记者汤怡虹乘坐的客车奔波在北海开往南宁的路上。由于之前另有公务到北海,汤怡虹和同事不得不乘客车赶往南宁报道体操世锦赛。连日的劳累,让抵达南宁的汤怡虹倍感疲惫。
而几天前已抵达南宁的国际体联副主席米歇尔·雷格里茨却也是焦头烂额:由于转机等原因,自己的行李未能同机到达,身高近2米的他连件出席活动的正装都没有。
英国体操教练罗伊则惊讶地发现,刚买的iPhone6手机竟然不翼而飞,且不说手机价值不菲,丢失了联络工具势必会给在南宁的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
然而,故事的结尾总是圆满的——
到达南宁后的汤怡虹立刻与迎接她的南宁志愿者吴桂芳见了面,已是阿姨级别的吴桂芳把汤怡虹当做自己的孩子般一路尽心关照。汤怡虹感动地在留言簿上留言:“走到南宁,一切服务都让人觉得舒心,一切点滴都让人觉得温暖。谢谢南宁。”
南宁“优秀的哥”、世锦赛驾驶员苏世军和多位工作人员紧急出动,终于为米歇尔·雷格里茨找到了合适的大尺码衣服;10月2日,行李运抵南宁,并被第一时间送到米歇尔·雷格里茨手中,副主席连声致谢:“你们真棒!”
而那台丢失的iPhone6很快就被送还到英国教练手中——交通保障组组员、世锦赛专用穿梭巴士司机周海结在发现手机后迅速向相关部门汇报,一番协调查证后,手机很快完璧归赵。
我们的镜头继续延伸——10月1日下午,国际体联副秘书长尼古拉斯来到世锦赛制证中心,他紧紧握住接待部副部长黄海燕的手,连声致谢。
具有丰富国际体操赛事组织经验的尼古拉斯说:“报到认证是所有体育赛事工作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核验确认的信息很多,还常常要处理各种各样临时出现的问题,这对举办方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以往参加过的许多赛事,这个环节是被参赛团队投诉的‘灾区’。而令我惊讶的是,这次我们在南宁没有收到任何与之有关的投诉,说明本届比赛的报到认证工作做到了让所有人满意,这真是我所经历的最出色的一届。”
“让所有人满意”是如何做到的?
在制证中心,为了确保认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精心抽调的专业团队从半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他们详细了解了每一个参赛国家和地区、每一位参赛运动员的各方面信息乃至个性化需求,并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夜间值班,不论参赛者何时前来报道,只要资料齐全,认证过程只需短短的数分钟。
细致、周到、热情、认真,几乎每一个感受到服务的中外嘉宾,都为南宁的赛事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
在机场、车站、宾馆、赛场,接待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四处奔波,确保每一位参赛者及时、准确到达相应场馆;
面对大量不会说英语的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们用手机软件做简单翻译,想尽办法与对方沟通;
在媒体中心,他们向中外媒体记者提供各种双语材料,为等到最后一位记者离开,出租车司机坚守到凌晨两点……
同样值得尊敬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世锦赛不可或缺,却无缘到比赛现场看上一眼——
在比赛场馆内外,公安特警在特勤战车中备勤,身穿厚重的防弹衣每天坚守10多个小时;武警战士牢牢盯着眼前的树木花草和围栏一动不动,身后的场馆却无暇回顾;首府交警一面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控,一面派出精干警力,重点保障运动员、媒体记者往返驻地和场馆之间以及场馆周边的交通通畅。
在许多中外嘉宾、体操选手、媒体记者眼中,南宁世锦赛的工作人员,既友善又温暖,既热忱又谦虚。赛事的精彩成功,恰恰源于他们的努力。
从国际体联官员到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体操代表团,从中外媒体记者到观赛游客,他们无数次对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赞赏,感谢他们工作认真、高度负责。
一些小插曲足以折射出组委会工作的周到细致:从9月26日至29日,各国运动队和国际体联官员在旅程转折中运错丢失行李共计54件,经过机场接待组的全力处置,与机场地勤、航空公司的反复查询、沟通联系、紧密跟进,用最快速度将丢失行李悉数找到。当“失主”们在下榻的酒店看到自己的行李如此及时地“失而复得”,惊讶地连称:“惊喜!”
惊喜、感叹、赞颂……
加拿大记者达尔说,从赛事的筹备和组织方面来看,本届世锦赛完全有奥运会的水准。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李小康说,她给本届世锦赛的志愿者打满分。
意大利女子体操队主教练凯瑟拉·因里克说,本届世锦赛各项服务工作与北京奥运会时很接近,南宁的办赛水平让人感到非常吃惊。
“在南宁,我听到的除了满意,还是满意。”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说,“在赛事的整个环节当中,72个代表团没有什么抱怨,这一点连国际体联官员都觉得非常难得。至今为止,我在国际体联高层听到的,是‘过去从没这么好,以后看来也难’如此之高的评价……”
国际体联副主席斯拉瓦·科恩女士做了精辟而又独到的总结。她说,本届世锦赛解决了以往大赛容易出现的“三个抱怨”:“选手们不抱怨训练,因为热身和比赛场馆都是一流的;他们不抱怨班车,因为司机准时,不用等车;他们也不抱怨食物,因为非常满意。那么,一切都没问题了。”
对于南宁来说,世锦赛还提供了一个人文交流大平台。通过举办世锦赛,人们看到一个迈向世界的城市的优秀品质——开放包容。
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工作人员已经与国内外友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赛场媒体区服务的志愿者余典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几天时间里,多位国外媒体记者都已经熟悉了这位勤劳的中国女孩,每次见到她都会主动与她打招呼,一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来一句“Give me five”;
委内瑞拉队的随队志愿者朱柳霞与队员互相学习语言,当委内瑞拉队员们准备比赛的时候,本可小歇一下的她却守在电视机前为这些可爱的小伙伴助威;
匈牙利代表团团长将匈牙利体操队的一件文化衫送到志愿者蒙媛手里,并向蒙媛介绍文化衫的特色,亲切地说:“希望你喜欢。”
“让所有人满意”,我们做到了。我们还让所有人都爱上南宁。
4 有一种荣誉把精彩奉献给世界
各国媒体对赛事进行报道本报记者 赖有光 摄
高标准而设施完备的比赛场馆 本报记者 赖有光 摄
体操给了南宁一个舞台,南宁送给世界一个精彩,中外媒体聚焦的镜头,更将南宁的魅力放送到全世界。
“从没有一个世锦赛举办城市能达到南宁这样的水准,把体操宣传和推广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这真是第一次。”国际体联副主席斯拉瓦·科恩女士赞叹。
什么样的宣传效果,才能当得起如此高的评价?
“刚开始来南宁的时候,心里也曾怀疑过,南宁有多少体操爱好者?比赛现场会不会一片冷清?市民会不会不买账?”一位经常报道体操赛事的体育记者说,来到南宁的第一天,疑虑就完全打消了——南宁随处可见各种世锦赛宣传标语,世锦赛氛围很浓,外地人一到南宁就知道正在举办盛会,“决赛阶段更是一票难求,上座率很高”。
承办大型顶级赛事,没有市民的了解和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几乎从赛事筹备阶段开始,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就反复强调,赛事宣传要家喻户晓,提高市民对赛事的关注度与支持度。
世锦赛前的南宁,从机场到高速路口、城市主干道,以及各大商场等重要路段、重要场所的广告牌、电子宣传牌上,到处是世锦赛的口号与影像;
南宁的各大媒体上,连篇累牍、滚动播放的是世锦赛观赛指南、体操知识;
在公交车、出租车里,司机大佬们拿着小本子,卷起舌头学说外语;
在学校中,孩子们看着宣传海报上的体操明星,发出稚嫩的声音:“李宁、杨威……”
耐人寻味地是,曝光筹备过程特别是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失职行为,也成了南宁宣传世锦赛筹备工作独有的宣传方式,直接推动了市容环境的迅速改善。
正是因为南宁市民深深感受到服务世锦赛与自己息息相关、从中受益,越来越多的南宁人成为世锦赛坚定的“场外观众”,成为体操运动的新“拥趸”。
正因如此,我们更看到了热情洋溢追捧体操的首府市民:腿部受伤的体操迷许莉,坐着轮椅也要到现场观看世锦赛;83岁的王克老人,兴冲冲地带着一家人走进比赛场馆。而在场外,“世锦赛”也成为无数南宁市民议论的焦点,世锦赛带起的波澜,正在南宁如涟漪般散开。
体操世锦赛不仅是一次世界体操界的盛会,也是全球媒体界的盛会。
海外媒体多方关注——从南宁世锦赛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的那一刻开始,本届世锦赛就日益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日本富士电视台将演播室搬进了赛场,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比利时等国均有媒体记者到场报道,国内外媒体在这里携手合作,南宁世锦赛声名远扬。
主流媒体集体发声——新华社采编团队靠前办公,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受众传递南宁世锦赛相关讯息,精彩的图片更是被国内外无数媒体转载使用;中国中央电视台400余人超豪华团队报道世锦赛,同时为其他电视媒体提供直播信号,男子团体决赛、女子团体决赛直播收视率一路飙升。
本地媒体群起发力——从10月3日起,南宁日报社旗下“两报一网”派出近30人的报道团队,直接参加世锦赛报道工作的记者人数仅次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南宁日报》《南宁晚报》每天均以不少于4个版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世锦赛的比赛情况、组织服务工作以及赛场内外花絮;南宁电视台开设“世锦赛频道”,每天滚动播出世锦赛相关报道。《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本地媒体也派出得力记者,从不同视角报道本届世锦赛。国际体联新闻官菲利普·萨拉齐高度评价本地媒体工作:“非常专业、质量很高,为世锦赛宣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为了方便各国媒体了解世锦赛、了解南宁,南宁市建立了新闻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为记者提供新闻素材、新闻图片和即时引语等新闻服务;建立了媒体运行服务团队,每天及时受理各媒体记者的采访申请,帮助记者联系对接采访;定期召开赛事新闻发布会,组织专访、集中采访,满足中外记者的采访需求……
据了解,本届世锦赛累计吸引了937名中外媒体记者共襄盛举,其中境外媒体就超过150人,再次刷新了体操世锦赛的相关纪录。百度搜索“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和“南宁世锦赛”,相关结果均超过200万。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9月28日至10月11日9时,中外媒体有关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各类报道超过10000多条。仅在世锦赛官网共上传官方通讯社采写的新闻报道560篇,上传官方图片社拍摄的图片2152张,新闻发稿量远超北京奥运会等大型赛会对体操单项的报道数量。
从申办到承办,南宁市还把城市宣传与赛事宣传有机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力争达到既扩大赛事影响力,又提高南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双赢”。
赛事之外,借助来自全世界的平面、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南宁努力秀出更多的“精彩”。
看汉代婚礼、观城市规划、体验青山美景……南宁市宣传部门推出的12条反映南宁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主题内容的采访线路,受到了各国记者的欢迎和追捧。
来自网络的媒体名人,也在世锦赛期间走进南宁大街小巷,与社区居民侃大山、聊家常,感受世锦赛期间南宁市民满满的正能量。
“中国美,广西秀,南宁韵。”在世锦赛期间,南宁还“秀”出了文化牌、民族牌。
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广西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不断闪现: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如诗如画的八桂胜景、现代柔术与传统元素融合的印象表演……
“我完全被震撼了!”国际体联主席布鲁诺·格兰迪说:“这是我有生之年看过最富有韵味、最独特、最难以忘怀的开幕式。”
“当我看到闭幕式上绚丽的壮锦、听到那依依留客的壮歌时,心都醉了。”一名日本媒体记者感叹地说,我恨不得都留在南宁了!
在观看了《锦宴》《百鸟衣》等广西本土打造的歌舞剧时,中外媒体记者再次沉浸在广西文化魅力当中:精美的广西人文风情画卷、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悠扬婉转的民族音乐,将八桂大地瑰丽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壮乡儿女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展露无遗。
10月11日,壮族歌舞剧《百鸟衣》在广西人民会堂上演,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把剧场挤得满满当当,精美的民族文化令人着迷。
加拿大记者艾伦这样评价《百鸟衣》:这场精彩绝伦的大型舞蹈剧,让我领略了壮族文化。
来自纽约的记者Johe Crumlish 这样评价《锦宴》:我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也看过不少表演,但像《锦宴》这样富有民族风情的独特表演却还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观看演出的时候,我期待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国际体联副主席斯拉瓦·科恩15年前在天津见证了中国承办的第一个体操世锦赛。“进步和变化太大了!”让科恩惊讶的不仅是赛事组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是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15年后,在南宁这个相对欠发达的中国城市,科恩看到的是一座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绿城。
国际体联副秘书长尼古拉斯高度评价,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办得如此精彩,如此完美,完全改变了国际体联的办赛理念和模式,将一届世锦赛办成了奥运会模式,可以作为世锦赛的办赛典范。
而这些评价,恰恰是对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开闭幕式演出、大型歌舞秀《锦宴》、歌舞剧《百鸟衣》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的充分肯定。
5 有一块金牌永久镌刻南宁之名
在服务世锦赛的赛场上,南宁人用汗水赢得了“金牌”;而世锦赛留给南宁的,也将是催人奋进的不朽丰碑。
10月12日,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落下帷幕。
在这短短10天,南宁与体操世锦赛结下倾世之缘。不舍,世锦赛。再见,南宁。
在这短短10天,世锦赛让南宁人爱上体操,这里必将成为一座诞生更多体操爱好者乃至体操冠军的“体操之城”。
在这短短10天,体操世锦赛为首府南宁留下了镌刻荣誉的不朽奖牌:
南宁证明了自己——国际体联主席布鲁诺·格兰迪说:赛事组织非常非常出色,我敢说这是我所见过的特别独特、特别有特色的一次赛事,也是我的职业生涯中和国际体联历史上举办的最成功、最精彩的一次赛事,跟奥运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相信我有机会再回到南宁举办这样的赛事,因为南宁有条件、有能力成功举办任何国际大赛。
南宁树立了典范——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说,南宁世锦赛的准备工作非常细、非常到位。南宁虽然是第一次承办国际赛事,但是在办赛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堪称世锦赛办赛工作的典范,如果用形容北京奥运会的“无与伦比”来形容南宁的世锦赛工作,我看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授予运动员的奖牌,南宁良好的组织服务工作同样值得一枚“金牌”。
南宁让我骄傲——“体操王子”李宁说,南宁的赛事组织筹备工作达到国际标准,所以才呈现出现场观众的情绪和比赛现场融合在一起的动人场面。
首府南宁,也在这短短的10天里,为体操世锦赛增添了无限的精彩——
掌声在这里响起:赛场内热烈的掌声,不只是献给那些优秀的运动员和精彩的表现,还包括对赛会组织者的真诚敬意。
微笑在这里绽放:我们微笑欢迎嘉宾,我们微笑直面失误,我们微笑包容一切。在热爱体操的南宁,温暖的微笑为胜利平添喜悦、让失利不再孤寂。
瞬间在这里永恒:中国男团逆转后的欢呼、比勒斯夺冠后小蜜蜂的“飞吻”、姚金男夺冠后欣喜的眼泪……南宁将铭记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体操世锦赛的记忆,将在壮乡首府镌刻成永恒。
南宁也为体操世锦赛创造了两项新的纪录:赛事吸引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110家媒体的937名媒体记者,吸引了72个国家和地区参赛代表团,参赛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国际体联大家庭成员等共1405人,人数之多均刷新了世锦赛纪录。
……
10月12日,道别的时刻来临。
本届世锦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南宁市市长周红波将国际体操联合会会旗郑重地交还到国际体联主席布鲁诺·格兰迪手中——南宁用完美的表现,让世界共同见证了体操世锦赛的精彩和辉煌,八桂父老的重托、城市管理者的承诺、首府人民的期待,在这一刻画上圆满的句号。
南宁世锦赛的举办具有特殊意义,这样高规格的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民族地区举办前所未见,证明中国不仅发达地区有能力承办大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同样也有能力办大赛,更体现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一场大赛改变了一座城市。
10天时间里,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体操健儿用激情点燃梦想,不断超越自我,奉献了一届精彩难忘、魅力独特的体育盛会,留下了无数欢乐与感动的瞬间。
10天时间里,南宁世锦赛的舞台同时记录下了竞技体操的坚韧与顽强、对抗和竞争、理解与宽容、激情与超越。
10天时间里,南宁人倾力打造各国体操健儿和中外嘉宾体育竞技与人文交流的大舞台,实现了世锦之梦,搭建了友谊之桥,更收获了城市发展的无形财富。
体操世锦赛虽然在南宁画上了句号,但南宁人追逐梦想的脚步没有停下。一个更加从容自信、更加开放包容的南宁,正因世锦赛而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