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扶贫攻坚重要力量的第一书记,他们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就似一根针,牵引着各种资源直接导入农村,向贫困村、贫困户“定点投放”,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邕宁区,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从施工现场到项目基地,处处活跃着第一书记的身影。他们以实干和担当,传递心系发展、胸怀民生的拳拳深情。
主动融入 把群众当亲人
2015年10月9日,邕宁区中和乡平天村第一书记周文斌拿着行李来到村里报到,这天是他结婚的第七天。来平天村之前,周文斌跟很多第一书记一样,大学毕业直接进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更是摸不着头脑。
驻村第一个月,要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大量的表格、数据让他前所未有的忙碌,经常深夜还在核对数据,次日凌晨5时又起床填表格,这样的工作节奏一度让周文斌很不适应。这个时候,村民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周书记,欢迎你啊,有了你,我们脱贫致富有盼头了。”“周书记,你头发有点长了,要不我帮你理一理。”“周书记,我家有两亩闲置的水田,要不给你种吧”……驻村3个月后,平天村村民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你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就与你有多亲。”周文斌感慨。
为拉近与群众的关系,村里有喜事他主动到场;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种养殖大户等座谈交流,收集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建议;看到村里年轻人回乡,就主动上前攀谈,了解他们外出务工的情况,积极物色可复制的种养殖项目;跑项目、引资金、争取各方支持,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不知不觉间,周文斌收获了村民满满的信任。
现在的周文斌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半个平天村人,他经常向附近农户买米、买鸡蛋,再约他们打打球,生活别有一番味道。
“在平天村的两年时间,我会脚踏实地,为平天村的脱贫攻坚倾尽全力。”周文斌说。
定向发力 走产业扶贫路
增收路子千条万条,产业扶贫是第一条。为了有效激发帮扶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邕宁区的第一书记们找准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定向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杨书记,帮我们村也引进一两个企业发展产业呗,看隔壁村坛里坡的农户都是跟公司合作的,我们也愿意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在一次座谈交流会上,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村民马学文等向第一书记杨修凯提议。
杨修凯也在琢磨着发展产业这件事,就怕群众不配合。引进公司不是一件易事,周末回城里,杨修凯发动亲朋好友帮助物色愿意到农村发展产业的企业。只要有企业稍有意愿,她都主动对接,邀请对方到村里考察情况。但好几个企业都因新平村水源较少、地势不够平坦、能流转的土地有限等原因打了退堂鼓。
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经过多方的牵线搭桥,杨修凯终于成功引进广西凯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平村流转土地500亩发展台湾金香桔种植,还成功引进广西山水牛业有限公司进村发展养牛业,积极引导介绍贫困户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
在邕宁区,像杨修凯这样的第一书记还有很多。新江镇新乐村第一书记谢佳钰积极与广西北部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各类实用菌包,带动10余户农户建棚养殖食用菌,建设规模近6000平方米;蒲庙镇广良村第一书记彭广贵引进南宁人人想有限公司,在广良村试种辣木50亩;那楼镇三江村第一书记蔡金龙与村“两委”干部、包村工作组深入群众家中,广泛动员,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流转土地1200亩,扩大了三江村桑蚕种植面积,动员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桑蚕专业合作社;中和乡新安村第一书记苏炳富动员当地村民发展绿色水稻种植600亩,对接广西力拓公司引进60多万元的水稻烘干塔项目落户新安村,利用村集体土地发展“桉树+草珊瑚”示范种植基地55亩,目前新安村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80%。
一个又一个产业与农村对接,一个又一个项目在农村落地,第一书记开始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协同作战 合力拧成一股绳
“坛西村离乡政府13公里,每次下村都要跟着工作队的车,有时候工作做到一半又得回去了,挺不方便的,我打算尽快搬到村里去住,支书你看能不能带着我去找找房子。”刚来到邕宁区中和乡坛西村一个多月,第一书记何文就对坛西村支书施世妙“提了条件”。
考虑到坛西村委较为偏远,吃住不方便,村支书施世妙和其他“两委”班子成员讨论,就安排何文住在村委,吃饭问题在妇女主任家中解决。同时安排村团支部书记施世海与何文一组,帮助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
为让第一书记真正沉下去,发挥干事创业精神,邕宁区积极创造条件确保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针对各村实际情况,为第一书记在有条件的村委或是村干部、村民家中安排住宿,并配备基本生活用品,把关爱落到实处,送到第一书记的心里。
邕宁区还把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教育培训纳入全城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边干边学等形式强化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干部培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设立第一书记工作QQ群和微信群,定期编发第一书记工作简报等,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开展交流互动,分享政策信息。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全城区第一书记拧成一股绳,全力助推邕宁区脱贫攻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