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百龙滩镇大龙村地处红水河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3000多名村民散居在23个自然屯。在入户精准识别过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派驻大龙村第一书记莫慰校发现,该村有两个传统产业。
如何从传统产业中挖掘脱贫致富的法宝?“有经济能人带头种桑养蚕和饲养肉牛,用资金和技术引导他们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我们村今年脱贫摘帽就有希望了。”莫慰校给大龙村这两个传统产业制订的升级方案是成立合作社,将登记在册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扩大种养殖规模,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提升种养殖质量。
要发展得多动脑子
大龙村党支书罗绍秋说,在入户精准识别阶段,大龙村工作人员对于村民们的收入来源特别留意,精准识别工作结束后不久,就制作了大龙村村民收入来源分析表格。
莫慰校分析村里的致贫原因,除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外,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是大龙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村民以务工收入为主,种桑养蚕和养牛有一些,但还是少数。”莫慰校说,跟许多贫困村一样,大龙村青壮年劳力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数为老弱病残及正在上学的孩子。
大龙村有耕地2700亩,其中水田80亩,其余为旱地,人均耕地不足1亩。“要发展就要找出路,得多动脑子。”莫慰校和大龙村的班子成员们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让贫困户增加收入。
升级产业是出路
在对大龙村各个屯的走访过程中,莫慰校发现,村民黄顺宣等人饲养的肉牛收益不错,而村民蓝金山通过种桑养蚕也收入颇丰,但受资金限制,他们无法扩大规模。“都是作坊式种养,没有形成产业链,受益的人少。”莫慰校和村委班子成员商量,希望在大龙村建立种桑养蚕和肉牛养殖两个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扩大种养殖规模,并形成种养殖产业链,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受益。
肉牛养殖户黄顺宣是个“90后”,他在一处深谷里自己种植草料,养殖十多头肉牛。“我的牛养了一年,都不长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黄顺宣说,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后,立即找来专业技术人员会诊,最终解决了问题,目前其肉牛已经出售。黄顺宣还希望扩大养殖规模,但一直被资金问题困扰。
通过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蓝金山深知,要扩大养蚕规模,必须扩大种桑的面积,需要更多的土地,因受资金限制,这一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
得知两人的情况后,莫慰校动员蓝金山、黄顺宣成立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种养殖中来。“要扩大规模,必须用更多的地种草料,而地就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手里,让他们加入合作社就解决了土地的问题。”莫慰校说,大规模种桑养蚕和养殖肉牛,按照种植草料、技术支持、喂养、销售等不同岗位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工,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并在不同岗位参与种养殖,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分享合作社的利润。
吸引贫困户加入种养殖产业
大龙村弄那屯贫困户覃世周致贫的原因是缺资金缺技术,莫慰校动员他加入合作社,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他起初抱有疑虑。“政府给我们5万块的贴息贷款,贷出来以后用于合作社扩大种桑养蚕规模,要是不成功我就得自己还。”覃世周的想法普遍存在于贫困户中。于是,村里组织部分贫困户外出参观学习。
覃世周等贫困户参观回来后感叹之前自己思想不够开放,不愿接受新事物,随后他和许多贫困户同意加入黄顺宣牵头组建的马山县明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蓝金山牵头成立的大龙村村金山种桑养蚕合作社。目前,蓝金山牵头成立的合作社有13户贫困户入股,他计划投入40多万元,将种桑规模扩大至53亩,并建设800平方米的蚕房,养殖20张蚕种,每年可以实现超过28万元的利润,加入到合作社的贫困户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桑叶种植和采摘、上方格蔟、喂养蚕等岗位获得务工收入,并可以享受合作社利润分成。
“大部分贫困户都同意加入合作社,我们正在办理相关手续。”在莫慰校看来,大龙村扩大种养殖产业规模,升级产业链才迈开第一步,接下来他和村民还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扩大种桑养蚕和肉牛养殖规模,贫困户和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们才能从中获取收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