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宁建设广西“首善之区”的提出,让南宁市民欢欣鼓舞、信心百倍的同时,也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连日来,不断有读者致电本报,就南宁如何打造“首善之区”畅所欲言。针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市民思考着:“首善之区”离我们还有多远?
【治安】
首善之区期待“天下无贼”
“天下无贼”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致电本报的市民普遍认为,南宁要打造成“首善之区”,良好的社会治安不容忽略,“首善之区”应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快乐而且安全地生活。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唐女士提起大白天被抢项链的经历仍心有余悸。去年8月的一天中午,她从位于南宁市北湖路的南城百货超市购物出来,在车站准备搭乘公交车回家时,脖子上刚买的K金项链就被人生生扯掉抢走了。唐女士认为,南宁的治安总体还好,但小偷小摸抢劫的情况时有发生,诸如公交车上被偷钱包,公交站台被偷手机,路上被抢包等事件屡见不鲜,时常见诸报端。
市民殷女士告诉记者,5月17日晚上10时左右,她骑电动自行车经过南宁市望州医院附近时,被两名驾驶摩托车的男子直接从电单车上拽下来抢走了手提包,事发的地点距离派出所很近。事后她到望州医院包扎伤口时,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她,遭抢的路段经常发生飞车抢夺事件,当晚也有其他人因为抢劫受伤到医院包扎过伤口。
殷女士认为,盗抢猖獗跟警力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她说,一旦大规模组织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就会出动大批的警力亮相,但平时在街头却鲜见警察巡逻。她认为,公众安全感的基础是公共安全,提供公共安全则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应该增加巡逻的警力、次数、时间,公开示警,对非法犯罪活动和违法犯罪分子保持高压态势,加强威慑力,特别是一些城市里偏僻的、黑灯瞎火、容易聚赌的治安死角。殷女士说,如果能“白天见警察,夜晚见警灯”,南宁各城区的治安都好了,才能让人更放心上街。
【开放】
扩大公众参与程度
南宁要成为“首善之区”,政务首先要公开透明。 在法制部门工作的费先生认为,权力的阳光运行还不到位,政府信息公开有待进一步改善。他说,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实施了,但不少部门并未真正落实,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也有的根本没有按法定要求编制指南和目录。不少职能部门的网站仅仅简单公开一些单位职能、机构介绍而已。政府信息要么没有公开,要么该公开的不公开,公开的也是避重就轻。
市民李女士认为,与百姓生活密切的重大决策应该让公众知道。她举例说,最近,有关“南宁市建设轻轨要改为建设地铁”的消息,网上小道消息不断议论纷纷,但有关部门却迟迟不表态。市民李先生也认为,南宁市一些部门在重大行政决策方面,问计于民,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不够充分,比如当初公交车票价的提价,未通过听证或者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就作出了决定,群众的意见较多。
李女士认为,政府的信息公开不仅意味着公民要知情,更重要的在于公民能参与,体现出实质性的建议、矫正和监督作用。她提出,埌东收费站相隔不到400米处就是埌东客运站,车辆来往数量多,该路段时常发生车辆拥堵的现象。如今有关部门已经提出,要将埌东收费站往外移。李女士质疑:“难道当时建设的时候没有经过论证吗?为什么才投入使用没多久,又要往外移?往外移的成本谁来承担?”她还提出,埌东作为一个刚建设的城市新区,如今有些路段如金浦路已经不能满足行车需要,经常出现拥挤堵车现象,这些新建的路为何这么快就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了?
市长热线、政风行风热线、部门负责人与网民面对面……南宁市为问计于民提供了不少平台。“平台不少,到处也公布了举报电话或投诉电话,但通过这些电话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市民汪先生说:“希望这些表达民意、倾听呼声的途径能够更多,参与面更广泛些。”
【政风】
首善之区需要文明执法
更多的市民提出:一个城市的民风直接受政风影响,当政风清明之时,民风淳朴,反之亦然。因此,建设首善之区,政府部门的办事作风要进一步改进,。
“一些单位办事拖沓,经常找不到人。” 汪先生向记者提起自己有一次跑部门办事的感受。汪先生新供职的单位要求他出示无犯罪记录,为办这个证明,他前后往有关部门跑了3趟,花了2周的时间才办下来。汪先生说,之所以要等这么长时间是因为负责办理的那个人出差了,他不解地说:“负责人不在,工作就断档了,群众因此事情就办不下来,难道部门的工作都这么没有延续性吗?”
自驾车到埌西一家机关单位上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看到交警躲在树丛、电话箱等暗处,对过往车辆进行偷拍。有一次,她还用手机拍下了交警偷拍的过程。她质疑:执法部门躲在暗处偷拍,到底是以罚款为目的还是以教育为目的?当面不告诉违法者错在哪,过后再寄罚单给你,这种执法方式缺乏人性化。
首善之区需要文明执法。市民阮先生说,一些部门执法时就让人觉得是土匪在抢东西,这样的执法也常引起冲突和争议。“执法应有章法可循,是否跑得快的就不被罚,跑得慢的就挨罚?”他说,行政执法不应是单纯的处罚人,更不是以势压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行政机关开展行政执法应当充分体现这个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