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宁市委关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决定》解读之五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农村生态家园

如今的乡村建设得像城市一样漂亮。

我市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中共南宁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决定》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推动城乡规划统筹发展
当前,我市的部分村庄和小城镇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建设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我市完成了《南宁市“城中村”改造规划研究》等三十多项规划研究工作;指导开展了全市46个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推动了城乡规划的统筹发展。这些规划编制工作的完成,使我市具备了包括总体规划—— — 分区规划——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的覆盖率不断提高。
今后,南宁市将以统筹城乡规划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乡镇规划的编制,推进城乡规划共绘,统筹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推进乡镇、村规划的编制,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南宁市规划编制的全覆盖。据悉,今年市规划局要指导各县区完成12个乡镇规划项目编制工作,指导完成南宁市6个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村庄规划的编制水平,确保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性。
抓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我市通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新农村建设试点、马山和隆安两县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抓好“六个一”工作,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道路建设取得巨大成效。“三大会战”计划建 成乡村道路664条2501.19公里,独立桥18座655米,使全市102个乡镇636个村委会4851个自然屯直接受益,解决235.29万人行路难问题,实现村村通公路、乡镇全部通油路的目标。此外,自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后,农业优势产业及产业化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文明和谐在农村得到协调推进;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农村管理民主得到全面加强。
如何做好今年我市新农村建设?据南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我市新农村的建设,今年我市计划投资3356万元,用于8个示范村和50个生态家园建设,进一步规划好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示范村建设,立足为民办实事项目,扎实抓好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据悉,今年的8个示范村,每一个示范村都要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片),重点抓好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建设,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拓展农业功能。
在生态家园建设中,将重点抓好一池(沼气池)、一室(综合文化室)、一场(灯光球场)、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三化(屯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房美化)、两治(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亮点,把示范村建设成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产业、一流的村容村貌、一流的乡风、一流的村民。(记者尹海明 实习生覃中夏 记者周家志摄 )
新闻会客厅
人物:邕宁区蒲庙镇那元社区居民黄凯邕宁区蒲庙镇良信村村民 梁世武蒲庙镇蒲津社区居委会主任 覃可胜主持人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乡镇和农村居民。今天,我们请来三位来自乡镇农村的客人,请他们谈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得到的实惠。
农民出行生活越来越便利
主持人:乡村道路的改善,不仅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还为改善农民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谈及近年来乡村生活发生的变化,黄凯感受最深的是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黄凯:如今笔直的水泥路不仅连接了蒲庙与南宁市区的道路,就连乡村道路也铺设了水泥路。以前我去光和村看望我妹,那条窄小的村道雨天坑洼淤积,晴天灰尘滚滚。现在水泥路铺到了妹妹家门口,无论是回家看望住在乡下的父母,还是到乡下走亲戚,都比以前方便多了。过去只要一下雨,我妹和妹夫在光和村里种的菜就很难运出村外,有时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菜烂在地里。现在妹夫只需在清晨5点钟到菜地里摘好菜,打包好后用摩托车就可以直接把菜运到南宁市区的淡村市场去卖,售价比菜贩到地里收购的价钱要高得多,现在他们种菜面积已经扩大到3亩地。而且妹夫还打算在不久的将来买辆柳微车来运送蔬菜。
交通发展使乡镇生活城市化
主持人:城镇交通网络的发展,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同时也丰富和方便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南宁至蒲庙公交车的开通,不仅拉近了蒲庙镇居民与南宁市区的距离,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黄凯:我太太的工作地点在大沙田,每天她从蒲庙乘坐公共汽车去单位上班,下班后还可以到市区的商场超市购物。每到周末我们还常带着孩子到市区里逛公园、书店、商场。今年暑假,我还特地把孩子送到市里的兴趣班学习,自己开摩托车接送孩子来回也不到一个小时,非常方便。同样,公交线路的开通也让城里人频繁地来到城镇里赶圩,吃地道的蒲庙生榨米粉。现在我们住在蒲庙已经和住在市区里没多大的区别了。
城里人有的现在农村人也有
主持人:近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特别是近年来乡村道路的改善和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受益最大的是农民。
梁世武:我们农民现在出门早就告别了以前出门靠走路的历史,如今到处都铺了水泥路,从村里到蒲庙镇,从蒲庙到南宁都有车坐。而且农民购买农机、摩托车、汽车等政府都有补贴,今年我们村里就新增了十几台小型农机和好几台柳微车用于种植和运输。我自己参加技术培训后在信用社贷了款,开展了小规模的水鱼养殖。除了参加培训,我们还通过网络学习各种养技术。尤其是遇到一些种养难题时,我们也会通过网络求助来解决问题。随着村里水泥路的修通,网络也开始走进我们农民的生活。我们村里就有个年轻人通过网络自学养兔技术,投资十几万元来养兔子。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种养,充分利用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和种类,已经成了我们村的发展趋势。收入提高了,新房子也建起来了,城里人有什么现在农村人也有了。
乡村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彩
主持人:随着城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从为柴米油盐发愁的生活,发展到如今投资股票、外出旅游等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覃可胜:过去城镇居民见面开口就问“吃了没”,如今已是“到哪去旅游了”“昨晚看了哪部电视剧”“股票涨了没有”等等多种多样的问候。城镇居民的就业也由以前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建筑、采石、搬运等职业转变为轻体力的职业。而且居民也同样能享受到国家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种保障。可以说,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记者杨玲 实习生罗蓓君 )
目前,南宁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共绘,统筹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着力,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让农民群众就近就地享受城市文明生活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针对《决定》提出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目标要求,我市主要社科研究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赞同和支持,并就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表自己的见解。
市委政策研究室农村科科长梁智忠认为,南宁市今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他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南宁市的城镇化率为43%,农村贫困人口为26.5万人,在全区各市位居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4446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001元,两者间的差距比达到3.6∶1,高于全国3.31∶1的平均水平;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南宁市县区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2008年人均GDP最低的县仅为4931元,约为全市人均GDP的四分之一,还不到人均GDP最高县的三分之一。可见,南宁市要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任务很艰巨。
对《决定》中提出的“城乡规划共绘、城乡产业共兴、城乡设施共建、城乡市场共融、城乡服务共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举措,梁智忠认为,南宁市要实现“五个共”,应该按照城乡建设“一盘棋”的思路来通盘考虑。“城乡规划共绘”应从功能划分、要素配置、资源优化等各个方面实 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城乡产业共兴”应该依托农村自然资源和优势条件,围绕中心城市产业的发展,调整县域产业结构布局,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和为城市服务的产业。在这方面,我市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推动城市产业下乡、促进城乡产业互动,从而带动县域、农村的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应该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市场共融”应该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让县城和农村的农业产品与城市的工业产品能灵活地互动和流通。“城乡服务共享”应该在政策、机制、公共服务、社会基本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促进城乡一体,让农民群众就近就地享受城市文明生活。目前,南宁市正在考虑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三塘、吴圩、金陵、伶俐、那马等乡镇,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据了解,南宁市已被自治区确定为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城市,这对推动南宁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决定》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钟柳红认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可以大大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这主要可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农业产业化结构。只有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才能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得到实际性发展。近期着重要做的工作是加强道路、电网、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做法有开展规模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并以“农户+公司+基地”的建设模式,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建立城乡建设一体化体制,其中要做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产品流通体系,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城市建设实行一体化体制,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进程,真正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记者杨宁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