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来临之际,中国和东盟国家迎来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这一源起于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经济架构,将在这一波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经济复苏的持续动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了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6万亿美元,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建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它将在自贸区内陆续实现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为各国带来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密切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也是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亮点。”中国前驻越南大使齐建国如是评价。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于1月1日起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旧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于2015年实现90%零关税的目标。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历时10年。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各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性,而中国当时的巨大市场也为它们走出危机提供了力量。2001年11月,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达成共识,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危机面前,多一份合作就是多一份应对危机的力量。”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说。
他指出,尽管外需持续低迷,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给东盟国家造成如十年前般巨大的伤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近年来自贸区建设过程中逐渐加深的区域化合作。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年均增长24.2%。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影响下,2009年1到11月份,中国与东盟的双向贸易的降幅也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对其他地区贸易的下降水平。
除了贸易层面,自贸区还将把中国和东盟引领向更深层次上的合作关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由于中国与东盟各方面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差异不小,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
她认为,中国-东盟国家包含了各个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如能推动进一步的双边货币和金融战略合作,也能够改善本地区贸易受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
“自贸区正式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合作也将全面展开。此外,中国与东盟在次区域层面上的合作将会更加务实,例如中国会更积极地加入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许宁宁说。
对中国自身而言,自贸区这一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也将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许宁宁指出,自贸区成员国多层次的经济发展水平将促进中国和东盟地区的产业链调整,加强成员间的经贸互补性,进一步调整成员国内部或多或少都面临的产业不平衡现象。
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提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自贸协定的实施为中国企业进出口创造了稳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环境,企业对自贸区优惠政策的利用率显著提升,为中国外贸完成“保市场、保份额”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此前也表示,自贸区的建成对于中国的产业界是一个正面的信号,“这对中央决定的今年和若干年进一步的启动内需、启动消费的政策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预见,自贸协定将在促进我国经济‘稳回升、转方式、拓空间’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陈德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