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区内各国将开放绝大部分商品市场。国际在线记者张雯雯、张敏日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专家组成员张蕴岭进行了专访。张蕴岭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1月1日的启动只是自贸区建设的开始。
张蕴岭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如期全面启动有三大原因,一是双方市场的相互吸引;二是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三是在建设方法上有很多创新。他说:“第一是考虑到一些国家现实的关心和困难,我们从早期收获计划开始。早期收获的概念就是在正式谈判之前,选择一些可以优先开放的领域,先让一些国家尝到一些甜头,我们选择了农业开放,使得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可以向中国出口它的产品。第二就是分步走,先易后难。顺序是先谈《货物贸易协议》,再谈《服务贸易协议》,再谈《投资协议》。第三是渐进叠加的方式。开始谈判协议时可能承诺的水平低一些,像《服务贸易协议》,可以两年进行一次研讨,然后再增加。第四,我们(中国)虽然把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但是又分别对待。对东盟新老成员,我们实行的是两个时间表。比如明年1月1日开始实行零关税,这是针对6个老成员而言,但是给新成员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3至5年过度期。第五,这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建自由贸易区不是唯一,不是只有市场开放,我们还有经济合作,这样能够促进共同发展。这样有别于欧盟的模式,也有别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
张蕴岭强调说,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过程中,中国和东盟也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合作,先后确立了农业等十大优先合作领域,进一步发展了大湄公河地区和泛北部湾地区等次区域合作,加强了相互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国与东盟国家接壤的省份和东盟国家,特别是东盟欠发达成员能够共同发展,并深化合作。他说:“广西、云南,是直接和东盟国家接壤的,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利用的,比如我刚才提到的大湄公河的合作,是在中国东盟合作整体框架下的,还有泛北部湾,就是要连接广西,对内延伸到贵州、湖南,和其他的主要大通道连接起来,然后一直延伸到南宁、新加坡的经济走廊建设,还有海上港口的连接网络,大旅游区的建设,这都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那么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会更有利于这些进一步的深化。比如说,建了通道后,市场不开放,也是白搭。市场开放了后,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政策、法规各个方面限制很多也不行。所以说,自贸区的建设是有利地促进了中国东盟双方能够深化合作,同时前沿省份能够充分利用自贸区,能够打造更多的深层次的合作,使得前沿省份能够共建这样一个大的经济区。”
张蕴岭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东盟显示出了它们的弱势,那就是在世界分工链中处在低端,而且主要是变成了加工出口区,经济的增长、出口的增长依赖外部需求的拉动。必须改变这一状态,扩大内需,以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他说:“新的形势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未来的末端加工和以出口拉动为主的这样一种发展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所以我们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今后的重点应该放到加强我们自身发展的能力上。比如我们通过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来改善经济环境,来提高收入,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多产品是为我们这生产的,而不是光为外边生产的,这样一些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张蕴岭认为,自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是发展很快。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双边贸易都是呈两位数增长,中国成为绝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这说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效显著。但他指出,尽管完成了所有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却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说:“很多人都说,从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区大市场建成。实际上,不是建成,而仅仅是开始。所有的谈判完成了,我们(中国和东盟)从一个新的起点来建设这一市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一是还要逐步加大开放力度,特别在服务和投资领域。第二,要减少非关税壁垒,克服一些障碍。”
张蕴岭还指出,他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签署了自贸区各项协议,但是双方企业对自贸区优惠政策利用率还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几,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没有利用,原因之一是很多企业不了解具体规定,之二是有些规定比较麻烦,比如说原产地规定,这些具体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对此,张蕴岭建议:“首先,从政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第二,企业要提升自己利用自贸区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了解。我们调研当中发现企业主要问题是什么,就是不了解。不了解就有两个工作都要做,一个是政府要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要提供服务,企业本身也要了解怎么来利用,怎样以更低的成本方式来进入对方市场。所以应该发展与自贸区相连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经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想中国东盟今后会建立一些合作的机构,双方来改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