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小伙伴,恐难合群
在南宁一当地网站的亲子论坛里,有一个帖子正热议“在家上学”现象,记者看到有两三位跃跃欲试的家长还打出了“征学友”的启事,为孩子寻求一起在家上学的同伴。其中一位5岁女孩的家长列出培养目标“儒商、儒官”以及培养方式“海量阅读,地摊练艺,儒学六艺,中华道统”。记者线下联系了一位姓冯的妈妈,得知她是一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熟读四书五经,明年她打算让女儿在家上学。她表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本来就孤单了,如果上学也在家里,最缺的就是小伙伴。”冯女士眼中的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学习,也涵盖性格塑造、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她开始提前为女儿寻找学友。
对于在家上学这一另类的教育模式,广西社会心理学会青少年注意力训练中心主任赵勇军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小伙伴们”的陪伴,孩子会失去许多乐趣,将来能否合群、融入社会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专家建议
涉嫌违法,家长三思后行
许多教育界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对在家上学教育方式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据了解,《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而“在家上学”这种教育形式与此是相抵触的。“由于我国并没有对家庭教育专门立法,加上现有法律规定,不难发现在家上学的最大尴尬是涉嫌违法。”南宁某小学教务处主任李先生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虽然也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但难免顾此失彼。对孩子成长有特殊要求的家长,感到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效率不高,或者针对性不强,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赵勇军同时强调,现行教育体制有一整套完整的培养目标和考核体系,在家上学无法评价孩子的学习效果和成才标准。单纯家庭教育很难让孩子全面发展,只接受家庭教育,脱离学校和社会,长此以往可能会被淘汰。
此外,在家上学通常由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家长来负责。然而,知识水平是一回事,教育能力又是另一回事,高学历的家长并不见得是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没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背景,没有丰富的从教经验,“想当然”的家庭式教育,难以系统化和专业化。
瑶瑶的课程安排表
7:00~7:30 跟爸爸去公园慢跑
7:30~8:00 早读(国学经典或英文)
8:30~9:15 数学与逻辑思维训练
9:25~11:15 语文或手工制作
11:15~11:45 英语(全英文对话)
14:00~14:45 音乐欣赏或绘画
15:00~15:45 阅读或写作
16:00~17:00 游泳或舞蹈(培训班)
19:30~20:15 书法或钢琴、围棋(兴趣班)
时间 安排
晚上不留作业,自由阅读或者听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