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休混乱让假期质量打折扣
有时要连上5天以上班才能换来一个小长假,这种调换方式让假期的质量“打折”了。——网友“格桑花开”
“‘十一’长假休完,我的生物钟很混乱。”网友“咸萝卜”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时,在“是否满意现行的假期安排”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不满意”。
“咸萝卜”是一个企业白领,今年中秋节和“十一”的“上3休3上6休1上2休7”让他“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调来调去,弄得我们这些上班族天天查日历才知道哪天上班、哪天休息”,而十一长假“黄金粥”也让他颇有怨言。“咸萝卜”说,10月2日他和家人去山东泰山爬山、看日出,看到山路上比肩接踵的游人,“咸萝卜”笑言,“哥爬的不是泰山,是人山”。
网友“格桑花开”也是对现行假期持不满意见的网友。她说,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长假虽然多了,但这种借调周末形成的小长假更像是延长版的双休日,“代价是有时要连上6天以上班才能换来一个小长假,这种调换方式让假期的质量‘打折’了。”
不少网友认为,现行的放假安排,让长假更加聚集,由此带来的旅游出行难、购票难、住宿难等问题更加严重。
■相关链接
从一周休一天到一年休115天
1949—1994年每周只休礼拜天
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每周只能在礼拜天休息。法定节假只有元旦和“五一”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国庆放假2天等这些全体公民假期。
1995—1999年从大礼拜到双休日
1994年3月1日,国家开始试行“1+2”休假制度,即每天工作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每逢大礼拜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
1995年5月1日,完全意义上的双休日工作制正式实施。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外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1999—2007年一年三个黄金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1999年,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2000年6月,正式确立了“黄金周”假日制度。
“黄金周”迅速推动了我国的旅游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统计数字显示,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到200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
慢慢的,由于节假日过于集中,致使黄金周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不断有专家呼吁取消黄金周。
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认为,黄金周制度该功成身退了。2007年“两会”期间蔡继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2008年至今增传统节日和小长假
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取消“五一”黄金周,改为3天短假期,同时相应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这几个节日通过双休日的拼接,形成了三天小长假。此次调整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115.3天。
但实行小长假后,常出现休息3天后连续工作七八天、一个月休息和工作时间被大卸八块等情形,这也引发了广泛议论,关于取消小长假的呼声也渐渐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