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撰村文艺队:
乡土气息足演绎新农村
“三婶你看,村里道路咁整洁,楼房建得咁靓,哪里还像我们以前那个又旧又脏哦村?”“是啵,我队以前那个村啊,鸡屎、牛屎到处是。现在全都变了样!……”农忙休息时间,大桥镇陈撰村村头榕树下传来一段对话。其实,这是陈撰村文艺队正在排练原创小品《伝村变了样》。这个小品以宾阳话演绎了本村新面貌,语言诙谐,感情真挚,表演自然,充满了乡土气息。
在大桥镇,陈撰村文艺队是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共有队员32人,擅长戏曲、小品、器乐、舞蹈等表演。要想在许多文艺队伍中独树一帜,必须要创出自己的风格。为此,队长吕燕英与队员们集思广益,决定把这些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作为表演的题材,采用宾阳话表演。“土编剧”韦日东与队员们先后创作了反映非法“六合彩”对群众生活带来危害的小品《送礼求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曲艺节目《随着歌声来》、反映农村老人幸福晚年的曲艺节目《夕阳颂》等多件作品,近期又创作了反映村里开展“清洁乡村”以来,村容村貌大变样的小品《伝村变了样》。
陈撰村文艺队具有乡土气息的节目,为自己演出了名气。各镇各村只要举办文艺晚会,都热情邀请这支充满“农味”的文艺队一同参演。
木构村文艺队:
重拾文艺梦走向大舞台
宾州镇基塘村委木构村交通比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却孕育了一支能歌善舞的文艺队。队员们最年轻的已知天命、年纪最大的接近古稀,但他们都有一个文艺梦,个个张嘴能唱,甩开双手能舞,他们在宾阳县第五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中凭借舞蹈《阿哥阿妹》绽放异彩。
在木构村,文艺队没有固定排练场所,经常是到二公家的院子、四婆家的大厅“打游击”式练习;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队员们就自己摸索、互相指导排练;文艺队需要的道具、服装甚至音响,都是从村民微薄的收入中挤出来的。
据了解,给木构村播下文艺种子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到该村插队的华侨们带来的戏曲。当初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大都年过半百,现在老人们重拾当年文艺梦,几年前又重新唱起了戏曲,跳起了舞蹈。文艺队队长陆孝兴就是伴随文艺梦成长的亲历者。看着村民们对文艺队工作的支持,他高兴地说:“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起来了,我们也准备排练一些节目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