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建设初期现场。 记者 农如松/摄
9月初秋,南宁空港,两只回首相望的“吉祥鸟”站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展翅欲飞。
9月25日,“双凤还巢”,南宁机场新航站楼将正式启用,掀开广西民航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瓶颈之困到果断破局,从一纸蓝图到现实巨变,承载着打造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新支点的南宁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加快了广西开放发展和融入世界的步伐。
“一号工程”重塑“第一印象”
回南宁休假的李先生为了能在新航站楼启用第一天感受一下新机场的“气派”,特意把返沪的时间延后了两天。
在外漂泊多年,家乡一直是李先生的牵挂。而机场是他每一次与故土久别重逢后的“第一印象”。
记忆中,逼仄的空间、拥挤的人流、陈旧的设施,是李先生对南宁机场的印象。“先不说和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就西南地区而言,南宁机场无论是运行效率、旅客吞吐量还是设施设备都远远落后于相邻的昆明、成都。南宁这张名片与身份无法匹配。”
初秋的吴圩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站在“双凤还巢”大气恢宏的建筑前,南宁机场公司总经理、南宁机场扩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刘丹百感交织:“1962年开始启用的南宁机场,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多次进行扩建。直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南宁机场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4年,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正式落户南宁,一时间,世界目光聚集,国内外宾客纷至沓来,一轮轮投资热潮的涌动,让南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极大地刺激了广西航空业的发展。也正是从这时起,机场设施设备落后带来的局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南宁机场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南宁机场航站楼启用于1998年,面积只有2.588万平方米,按照民航局的通用标准——每1万平方米保证每年100万旅客吞吐量计算,2.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只能满足250万的旅客吞吐量需求。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年来,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早在2008年,南宁机场吞吐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到2013年年底,更是突破800万人次大关,是原有设计能力的3倍多。
国内仅存的两家军民合用机场之一,机场飞行区只有三条垂直联络道,而且只有一条的硬度和宽度能够满足E类飞机的飞行要求;机场停机坪容纳停机位极为有限……运行效率和航班量凸显南宁机场的尴尬。
“碰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航班高峰期,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乘客各种各样的投诉记在心里,却无法解决。”刘丹说,对于首府南宁,机场如同一双不合码数的鞋,束缚着南宁向前奔跑的脚步。
2008年,一个宏伟的蓝图应运而生:在原有机场跑道的东面再建一个新的航站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2010年8月,经过反复评估、论证,南宁机场扩建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南宁机场新的发展蓝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工程预算总投资68.88亿元,其中机场主体工程约61亿元。首期项目建成后,能保障年飞行起降13.76万架次,年货邮吞吐量16.4万吨,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600万人次。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机场扩建工程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把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建设成为南宁乃至广西的又一个标志性建筑,使其成为广西的第一窗口、第一印象、第一形象。”
用“一号工程”重塑“第一形象”,这是我区航空发展史上的一次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