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建设和谐文化,转达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文化三下乡”的号召,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文明、健康、欢乐、祥和的迎新年气氛,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广西壮剧团近日举行“文化三下乡”活动,把百姓喜欢的剧目送下去,让百姓喜爱的艺术家走下去,受到乡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文化三下乡”切合农民需求,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近年来,我区的“文化三下乡”活动坚持“双优”服务,不遗余力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据有关部门介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不管在形式还是内容上,我区“文化三下乡”活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另外,通过“文化三下乡”,每年要培养一批基层骨干,为当地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文艺队伍”。
广西壮剧团建团41年来,已发展成为拥有靖西、田林两个分团、200余人的大型艺术表演团体。剧团是以壮族成员为主,以瑶、苗、汉、回、仫佬各族演职员为辅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占80%以上。广西壮剧团注重继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努力开拓本民族文化资源,先后创作和排演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传统和观代剧目。《宝葫芦》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剧目代表,曾上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获优秀剧目奖。《歌王》《金花银花》《羽人梦》是近年来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好戏。在创作走向全国大舞台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广西壮剧团热心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多次举行“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乡镇居民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广西壮剧团为此次“文化三下乡”活动,专门编排了一台以反映农村基层生产和生活为主线的壮剧、小品、歌舞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庆热烈,振奋人心。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其中的壮剧节目《快乐的夏日》是一大亮点。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广西壮剧团在“文化三下乡”活动中向广大群众宣传壮剧,使壮剧艺术大放光彩。
据悉,广西壮剧团此次派出23名演员到田阳县等地的乡镇巡回演出,演出将持续10天。(云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