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不少与会专家表示,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给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当前中国企业对原产地证书的利用率还比较低,亟待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原产地证书对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意义重大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关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10月份,全国检验检疫机构签发中国—东盟自贸区FORM-E原产地证书21.7万份,签证金额59亿美元,签证份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46.6%和34.1%,主要商品为水果、电机、电子设备及零件、蔬菜、机器、机械器具、家具、钢铁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等。
中国货物出口到东盟国家,凡符合双方签订的优惠关税的有关规定,只有凭原产地证书才可获得减免关税的最大优惠待遇。持有自贸区原产地证书的产品在东盟有关国家海关不仅可享受关税减免待遇,还能获得便利的通关条件。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员项玉章说,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政府的规定,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各类原产地证书的签证管理,设在全国各地的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原产地证书的签发和管理。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是根据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出口国的出口货物在进口国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书面凭证,在国际贸易中被形象地称为货物通关享受优惠关税的“护照”。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早期收获计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中国签发的第一种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截至2009年11月,质检总局组织各地检验检疫机构签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证书68.2万份,签证金额为169.83亿美元,使中国东盟自贸协定项下货物享受优惠关税约10.2亿美元。
——原产地证书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原产地证书简称产地证,是证明货物原产地的一种文件。货物的原产地即货物的生产来源地。原产品按照原产地标准的规定分为两大类:完全获得产品,即完全使用原产国的原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国内生产、制造的产品;另一类是非完全获得产品,即不完全使用原产国的原料,或未在其国内完成全部生产和制造过程。
为了证明货物的原产地,各国需要对其原产货物签发原产地证书,这是商品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护照”。进口国根据原产地证书,确定进口货物应享受的税率,统计进口贸易,实行数量限制和控制从特定国家的进口。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尽管自贸区货物贸易基本是零关税,但公司利用原产地证书的比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许多公司对原产地证书不了解。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的产品仅占全部贸易量的1%左右。
项玉章说,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许多企业不了解自贸区优惠政策和降税的清单,主动利用意识不强。二是原产地证书的查询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效率不高.要进一步发挥原产地证书作用,切实落实区域性优惠关税,重点要加强宣传、服务、沟通三项工作。
——多项措施加强企业对原产地证书利用率
针对上述问题,张蕴岭、项玉章等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原产地证书的宣传力度,提高原产地证书签证效率,保证签证质量,提高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热情。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多途径、覆盖广的宣传网络,通过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采用讲座、培训、各地区巡讲,视频宣讲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政策,相关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开辟宣传渠道,帮助企业充分了解自贸区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享受关税优惠待遇的热情。
二是提高服务质量,原产地证书的申领是否便捷、通关时减免关税是否便利,直接影响企业利用原产地证书享受优惠关税的积极性。所以,要在提高原产地证书签证效率、保证签证质量两个方面下功夫,为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原产地证书申领和通关的环境,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是加强沟通合作。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沟通,尽快实现电子联网核查,形成进口国海关与出口方签证机构之间原产地核查的畅通渠道,这是提高原产地证书利用率、发挥原产地证书作用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