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优先,转型发展
“卖风光不卖山水!”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局副局长黄必锋如此描述近年来该县“旅游扶贫”之路。
巴马集“老少山穷”于一身。过去,这个形象让巴马人抬不起头;如今,“老少山”让巴马人发了财。
巴马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地。近年来,这个“中国最美小城”利用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及关联产业总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同时又保持了“青山绿水歌常唱”,创出广西旅游发展史上的“巴马现象”。
在广西,“巴马现象”不独巴马。
10年来,广西在发展中力谋“好字优先”,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此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广西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区),工业化发展由初期步入中期阶段。
坚持产业优先发展,走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几经耕耘,广西工业整体素质稳步提升。“14+4”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向上,培育出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5个千亿元产业,柳州汽车产业园区成为首个千亿元产业园区;上汽通用五菱成为中国首个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的企业……
从2007年至2011年,广西工业化率由1.68提高到2.40,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济格局由农业主导型跃向工业主导型。
同时,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广西成为全国最甜蜜的“糖乡”,舌尖上的“蚝乡”和最大的秋冬蔬菜供应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和木材战略核心储备基地。
今天的广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1.3∶41.7∶37.0,调整到2011年的17.5∶49.0∶33.5,三次产业协同性显著增强。
江海联动,陆海互促,区域间合纵连横,这更是广西在23万多平方公里的空间里下的一盘精彩好棋。
经多年谋划,广西形成了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北部湾经济区——以不到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出超过广西1/3的生产总值、近2/5的财政收入和近1/2的进出口总额,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西江经济带——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南宁至贵港千吨级、贵港至梧州两千吨级高等级航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6000万吨。
桂西资源富集区——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正在发展壮大。
同样发生着历史性变化的,还有广西的城乡结构。全区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6.24%增加到2011年的41.8%。十载光阴,广西城乡面貌发生大变样。
10年谋篇布局,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