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采取“四项措施”,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四大难题”,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破解流动党员“归属难”问题。针对流动党员差异性大、流动性强、分散性突出的特点,在流动人口密集度最大的朝阳商圈中心地带成立南宁市首家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在各城市社区成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红色驿站”,在各“红色驿站”设立县区等流动党员双向教育管理服务窗口,构建流动党员“中心—站—窗口”三级垂直管理新模式,并依托绿城党旗红,建立“兴宁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工作室,开通官方微博和QQ群,实现网上转移组织关系、参与组织生活、实时交流、观看教育视频等,打造流动党员温馨家园。
二是健全长效机制,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作用充分发挥”三项原则,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双向跟踪。出台《南宁市兴宁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长效管理工作方案》,“红色驿站”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联络员与网格区域一对一对应,明确工作职责。坚持对每位流动党员登记注册,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目前,兴宁区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328本,371个流动党员已全部登记在册,并按“三项原则”划分到相应网络区域,确保每位流动党员都与“红色驿站”建立联系,将辖区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红色驿站”管理范畴。
三是拓展教育模式,破解流动党员“培训难”问题。实行“四式教育法”,分类开展教育活动。对频繁外出流动党员,定期了解其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追踪式教育”;对长期在外且流动点较分散的党员,通过网络、手机短信、邮寄等形式把学习资料及时送到他们手中,进行“风筝式教育”;对常住外地的党员,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要求他们参加当地的教育活动,进行“托管式教育”;对流入党员,由网格所在的“红色驿站”承担起教育任务,进行“本土式教育”。两年来,兴宁区“四式教育法”已成功开展流动党员教育服务242次,受益流动党员5457人次,极大地提升了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
四是优化活动载体,破解流动党员“发挥难”问题。实现流动党员活动组织“网上·线下”并行路线,让流动党员时时处处可以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让每个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帜,充分发挥先锋示范作用。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创建先锋示范城区等中心工作,开展“飘逸论坛日”、“流动爱心捐献”等“网上”交流活动,组织“党组织党员双找”、“流动党旗红”、“商圈党旗红”等系列“线下”主题实践活动,流动党员的先锋作用进一步凸显,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兴宁区先后有32人次流动党员被评选或命名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先锋示范岗等,6支流动党支部队伍被评选或命名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先锋示范队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