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推动国际先进职教培养模式,启动装备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5年培养8万名制造业紧缺人才
广西装备制造业,哪些专业人才最抢手?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的“心头大爱”?10月23日,广西装备制造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在南宁启动,该人才培养工程将引入“现代学徒制”职教培养模式,在未来5年内,为广西装备制造业“生产”8万名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昨日,由广西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广西八桂职教网承办的广西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暨广西装备制造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仪式(下简称“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在南宁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未来5年内(2014年至2018年),我区将引入国际职业教育新模式,让企业与职校“联姻”,建设110个培养基地,分期分批地在汽车、机械、修造船等产业培养8万名技能型人才。
2012年,广西装备工业完成总产值超过3182亿元,不仅是我区重要的“多金”产业,而且是拉动未来广西经济的“潜力股”。广西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廖丽娟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沿海工业向广西转移,我区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迅猛,企业对中高级“蓝领”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企业要求不匹配——职校培养的学生有些“学院派”,但企业要求学生直接能“用”。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制造、机床模具制造等多个专业,广西形成了不小的人才缺口。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整合行业、企业、学校的资源,用“现代学徒制”、“校中企”等多种模式,让德国等国际先进的职教培养模式落地之后“广西化”。
据介绍,在德国这种先进的职教模式下,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既是学员,又是员工。目前我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常规模式是,企业在职校建设实训基地,学生在模拟的生产环境中操作和学习。这一模式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学生在操作时并没有生产产品,也不会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很难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的生产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理想环境”。还有,我区职校都有顶岗实习阶段,目前普遍的操作方法是到相关企业去实习,但有些学生被固定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学生能“窥一斑”,未必能“见全貌”,了解生产的全部流程。另外,学生在区外一些企业实习时,还会遭遇高强度加班等各种问题,“实习+教学”的学习任务中,教学部分往往落空。而新模式能部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为企业储备合格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