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
常用的感冒药有哪些不良反应
常用的抗感冒药多是由几种成分加在一起的复方药,其中经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这些药物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嗜睡、消化道症状等;极少数患者使用还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扑热息痛,曾有人报告发生了严重的肝脏损害、大疱性皮疹等,甚至有引起昏迷的;再如感冒通,少数人特别是儿童服用后出现血尿,应该引起重视。此外,抗感冒药多是复方制剂,使用时要避免含相同成分的不同药品联合使用,这种使用会加大抗感冒药的安全风险。
退烧药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退热药只是对症治疗,发热使用退热药,使体温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发热并非坏事,不仅告诉患者已经有病在身了,同时不同的热型是某些疾病的特征,可以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此外,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这些都有利于杀灭细菌与病毒,所以,感冒发烧,如果不是高热,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
如何减少药品副作用的发生
老百姓俗称的“副作用”就是指药品不良反应。在学术上,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也叫副反应。一般情况下,药品的副作用程度较轻,如果有的人不良反应程度很重,就要考虑改用别的药。
药品的不良反应可能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具体表现为皮肤附件损害(皮疹、瘙痒等)、消化系统损害(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泌尿系统损害(血尿、肾功能异常等)、全身损害(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等。
患者初次服用某种药品,一般要从较低剂量开始,服用后注意疗效怎样,有没有副作用;如疗效、副作用不明显,遵医嘱可适当增加剂量,但不能超过最大治疗剂量。增加剂量后更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