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在南宁又发现4座古窑址 再现明清市井生活](../../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13/20151228/0019b91ec90717eb37ae19.jpg)
三岸窑址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龙窑,这座窑室长30米,宽2~6米。
考古专家在南宁又发现4座古窑址
南宁古窑址再现明清市井生活
依江而建的“工厂”,昼时白烟蔽日,夜时火光冲天,成摞的罐、碗、壶、杯运向不远处的码头……这个场景也许正发生在明清时期的南宁城。近日,广西考古专家对三岸窑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出土了大量瓷器,为明清时期南宁人的“吃穿用度”情况提供了可靠佐证
“挡火墙”设计别致
三岸窑址,位于南宁市三岸村一队附近的邕江右岸,窑址依山坡而建。12月22日,记者冒雨来到窑址遗址。
“经过调查与勘探,确认这里共有4座龙窑,目前已经发掘了两座”,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覃芳告诉记者,这两座龙窑的长度、宽度不一,一座窑室长30米,宽2~6米,另一座长18.7米,宽2.4~4.8米。龙窑呈中间大、两头窄的长椭圆形。
什么叫龙窑?它是一种长条形的窑,依斜坡由低到高向上建造,在最低处的火塘中烧柴,热力可以向上传导到最高处的窑尾。考古人员发现,两座龙窑均为多次使用,年代可能在明代至清晚期。现存的主体窑室应该是明代建造的,设计成“分室式”,中间砌了挡火墙,窑室两侧设有投柴孔。
这个挡火墙的设计,在明代相当少见。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郑超雄介绍说:“挡火墙可以隔离烟灰,让热力缓缓经过每一间窑室,保持足够的窑温,烧出来的瓷器更坚固更好看。”这个设计,能使龙窑的温度达到1200℃以上,这个高温使窑床底部和两侧的泥土也被烧融,形成玻璃化凝结的“窑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