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专家从三岸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
市民生活的“闲情逸致”
这两条设计别致的龙窑,烧出了怎样的瓷器?
考古人员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瓷器——罐、缸、碗、擂钵、碟、壶、杯、盆、烟斗、匣钵……这些瓷器造型朴实,多施青釉,瓷胎则有粗有细。
其中几件瓷器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一是一个青釉的瓷秤砣,重约2公斤,上面有模糊不清的字迹,估计是委托窑主烧制秤砣的商号名字。二是一只褐色釉的酱油壶,细颈圆腹,壶嘴呈S形,记者了解到,这个款式到了民国时期还在沿用。三是一个黄褐色的佛头,拳头大小,嘴角含笑,神态安详,估计也是有人委托窑主烧制的。
这些五花八门的器具,似乎在说明当时的南宁人生活平静殷实,还有不少闲情逸致。
瓷器或曾远销越南
拂去泥沙露出真容,这批出土瓷器多少有些瑕疵,有些施釉不均匀,有些烧变了形,有些叠烧时被粘在一起,但仍然难掩其美丽。考古人员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窑址的“废品堆”——合格的产品早已被运走销往各地,残次品则弃之一旁。
“废品堆”已如此壮观,可以推测销售出去的产品数量之庞大。记者查阅史料,由于南宁一带缺少优质瓷土,目前出土的瓷器大多数没有景德镇或北流陶瓷那样半透明、质感细洁,再加上使用的是土产青料,釉色发黄、发灰甚至发黑,成品并不出众。但由于南宁瓷器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作为民间用瓷,仍然广受欢迎。
南宁的古窑绝大多数沿江而建,有其原因:取水、取土方便;装船运输也方便。明清时期,南宁就是左右江的商品集散地,与滇、黔、川等地互通船只,还凭借水路交通优势,“水陆并进交趾(今越南)”。可想而知,南宁出产的大量瓷器,也曾沿着水路南下,或曾远销越南。
三岸窑址考古发掘,是为配合邕宁水利枢纽工程水淹区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窑址将隐藏于水下,淹没在时空长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