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新现场与同学互动。通讯员 韦国凯 摄
孙维新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气球、陀螺仪、可乐罐甚至淀粉,这些物品背后蕴含哪些科学原理的呢?昨天上午,广西科技馆里很热闹,明星教授、台湾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被称为“科学爸爸”的孙维新“空降”南宁,带来了一场趣味横生的天文课。
孙维新带着小朋友做了一些简单易懂的小实验,现场演示了力学、运动学等领域有趣的现象,全新的科学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了解科学,用科学解读自然。台湾大学物理系教授,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曾在美国航天局做过博士后研究……一连串的“光环”头衔,大家都以为孙维新是个“老学究”,可是听完他的课之后,都觉得深奥的天文物理知识从他嘴里讲出来可是趣味十足。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报告厅的讲台上摆满了气球、可乐罐、水盆、陀螺仪、玫瑰花、香蕉等稀奇古怪的“玩意”。只见孙教授拿出一罐液态氮,把玫瑰花塞进去,很快冻住了,孙教授还特地用手弹了弹玫瑰花,竟然坚硬如铁。“哇哦!”现场顿时一片惊叹声。孙教授又把香蕉放进去,香蕉竟然也变得硬邦邦,可以当作锤子用。
“那把手放进去呢?”孙教授一手拿起装满液态氮的杯子,一边伸开自己的手掌,故意卖起了关子。孙教授将手迅速伸入液态氮然后拿出,完好无事。孩子们都发出惊呼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相对于-195℃的液态氮,36℃的手可以算是巨热物体。”孙教授一边解释一边顺势抛出一个名词“潜热效应”。
这些严谨的科学研究,在孙教授口中变得格外有趣,现场,孩子们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同时也记住了这背后的科学原理。
新闻延伸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和很多人印象中科学家严肃、刻板的印象截然不同,孙维新有点特别,他不仅是UCLA的天文学博士、NASA研究员,同时也是个业余话剧演员。他还非常热衷于向公众,尤其是向小朋友们宣传科普。昨天,讲座结束后,记者与“科学爸爸”零距离现场访谈。
巧用生活物品培养孩子科学兴趣
记者:学科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科学如何做到好玩有趣?
孙维新:目前,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将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分开了,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台湾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49%,但升上中学以后,兴趣度降到了19%。这很大程度归咎于学校在科学教育上只注重训练学生如何考试。科学不一定是高大上,科学地学习也算是一个正确的生活态度。
科学家要放下身段将科学研究带到学生身边,才能激发下一代投身科学的兴趣,同时,科学研究只有揭开闭门造车的神秘面纱,科学家所做的科研努力才会被大众所认识和支持。比如,你们在现场看到的淀粉、陀螺、流质圈等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样也可以拿来做科学解释的。孩子对科学感兴趣了,开始学了,大人就轻松了,教育就比较顺畅了
爸妈一起做实验科学可以很有趣
记者:活动中,我们听到人们称您最多的“头衔”——科学爸爸,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孙维新:以前我曾到一些科学教育培训中心做讲座,发现每一层楼里都满满当当地坐着孩子,而家长们就坐在过道里百无聊赖地玩手机,家长为什么不能跟孩子一起学习呢?爸爸应该自己先懂科学,才能推动孩子的科学教育。
我演示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实验,我想如果爸爸们学会了这些实验,他们本身就会有成就感,然后他们再把这个实验做给孩子看,孩子一定也会觉得爸爸好厉害,居然会做这么神奇的实验。爸爸们以前不愿意学科学,是因为觉得科学太高大上,但其实并不是,科学不过是生活里的有趣现象。
通过一种有趣的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虽然浅显,但是他看过了,有了印象,今后再碰到这样的现象,他就能理解:啊,我看过,“科学爸爸”也这样说过。他反而更有兴趣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后来更有趣的现象是,来听讲座的妈妈比爸爸还多,所以他们就开玩笑说,孙教授,怎么不叫“科学妈妈”呢?但是这没关系,科学爸爸、科学妈妈都好,只要家长们愿意加入愿意学,这就会增进家庭幸福,提高国民科学素质。
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从中体会乐趣
记者:讲座课堂上的您幽默风趣,而生活中的您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科学素养呢?
孙维新:我今天刚到南宁,看到许多家长愿意花很多时间来陪孩子,关注孩子的教育,这令我非常感动。我有个小女儿,小时候就常常跟着我,她有很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她从中听到看到了鸟叫虫鸣、日升月恒,然后再回到课本上发现这些自然背后的科学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对她的教育尤为重要。
我在台湾有个天文台,我就带着她到天文台去观测。到了晚上她根本不愿意走,她跟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夜间观测,玩得不亦乐乎。深夜1点多,死拖着她回去睡觉,开车出来时,竟然在路上看到螃蟹排队过马路的奇观。垦丁那个地方常常有螃蟹。我女儿好奇地走下车,把脚摆在前面,让螃蟹从她脚上爬过,我从她眼中看到她对生命的感悟,那种感动很重要。所以我呼吁父母,多花点时间带孩子去听听讲座,或到大自然里、公园里体会,因为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只有在这样的体会当中让他们懂得如何珍惜环境、爱护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