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背诵“子曰诗云”,是否能提高国学素养?语文成绩不好,多看教辅就能改善?课外书五花八门,哪些有益,哪些只是“垃圾快餐”?——这些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
早读读课文,全班消极怠工,形同虚设;上作文课,百般引导提示,台下仍然抓耳挠腮;分析课文,简单的分段归纳,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这些是令语文老师们头疼的问题。
课文翻来覆去,读到乏味;阅读中外名著,感觉晦涩难懂;最喜欢漫画网文,又被指责看闲书杂书——这些是许多学生的困惑。
要让孩子爱上语文,到底需要怎么样的阅读?
11月3~4日,“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走进广西”活动的首次论坛在柳州市文惠小学举行,论坛吸引了柳州900余名语文教师参加。论坛提出的“让儿童文学走进教室”的教育理念在一线教师中引发共鸣。
儿童文学走进教室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莺对翠鸟,甜菜对苦瓜……”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钢大铁锁……”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在论坛上,文惠小学的孩子们朗诵了他们早读的内容,不是课本,也不是名著,而是童谣、诗歌和美文,甚至还有一个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写的科幻小故事《作业机》:“只要把作业放进去,投进一角硬币,你的作业就会出来,又干净,又整齐。来看看——‘9+4=?’答案是‘3’。3?哦,我的天!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
文惠小学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们阅读了许多这类儿童文学。他们发现,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老师也渐渐找到了与孩子的共鸣,“我们和孩子一样相信,活了100万次的猫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样向往《小王子》善良、无畏的品质,一样着迷于《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中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怀”。
这群老师们呼吁教育工作者们一起来做“孩子心灯的点灯人”,撒下一颗颗渴望读书的种子,静候它发芽,而不是去灌输、说教。“如果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就让他单纯一辈子;如果他是个善良的孩子,就让他善良一辈子;不要教他太多的事,不要说他太多的不是,不要让大人的无知惊动了他美丽的心思,不要让他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
这种让孩子通过儿童文学直接亲近汉语魅力的方式,触动了很多听众。不少教师窃窃私语:“在课堂上用童话书引导孩子喜欢语文,开眼界了!全新的理念。”
汉语魅力从语感体会
“母语包括汉语普通话,也包括方言。亲近母语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中文阅读的乐趣。”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介绍了这一教育理念。
徐冬梅是一位教语文课程论的老师。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地方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言工具的训练,只让孩子们读教科书,大量做题,在组词、造句、改病句、同义词、反义词里面打转。“我做过统计,一个学期只学20多篇课文,按每篇800字算,小学6年如果只读教材,阅读量也就30多万字,而一部《三国演义》就有约70万字了。从小学到高中有2000多节语文课,可还是有很多人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爱读、不会写,连很多文科生也没养成阅读习惯,平时就看看报纸杂志,这能算知识分子吗?”
徐冬梅认为,现今的语文教育多倾向于用理性分析的训练方式,抑制了儿童情感的开发,从而抑制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文学给予孩子的是情感的教育,不应让孩子通过理性分析去学,老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诗歌、文学的魅力。
哪些文学适合向孩子推荐呢?徐冬梅说,原则应该是“儿童本位”,要向不同年龄的孩子推荐他们理解的书。比如对于学龄前幼儿,一首“小老鼠、上灯台”显然要比“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更适合;对于小学生,泰戈尔的诗远不如彼得·潘的故事吸引人,“儿童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徐冬梅推荐读对韵、浅易古诗、中外适合孩子诵读的诗歌;对于高年级,可以读明清散文、《夸父逐日》等短小的文言神话等,最好熟读成诵。因为汉语是富有韵律的语言,要重视诵读,培养孩子的语感,打下语言学习的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