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2010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67.6%的受调查者对民族关系和谐表示满意,民族关系连续11年成为广西人民满意度最高的项目。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坚持不懈地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缩小发展差距,民族兄弟携手奋进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到家;拧开沼气灶,不再烧柴草……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的村民周老伯说:“这变化,就像在梦里一样。”
那坡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位于海拔1000多米以上的那布村水弄屯,被称作“水弄苗寨”,与越南接壤。长期以来,这里保留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村民住在破旧不堪的茅草房中,水、电、公路、广播电视,一概不通。随着我区兴边富民行动工程的实施,这里的村民家家住进了钢筋水泥筑起的新房,再也不用担心透风漏雨;有了自来水,不用再翻山越岭去取水;有了沼气和厕所,不再满村闻臭气。周老伯乐呵呵地说:“现在出门骑摩托车,祖祖辈辈用的马匹都下岗喽!”
这是我区改善各族群众生活的一个缩影。
为了从根本上尽快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汉族、发达地区的差距,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超常措施和非常手段,以集中财力打歼灭战方式开展包括“兴边富民行动”等在内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总投资近200亿元,涉及交通、水利、人畜饮水、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通讯、广播电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十万个项目。2011年8月,广西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兴边富民行动工作,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这一系列的大会战和建设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边远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竭力改善民生,民族关系日益巩固
近年来,自治区财政每年都拿出1000多亿元,专门进行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建设,市、县财政也分别拿出配套资金开展这项工作。而我区组织实施的“教育惠民”、“医疗惠民”、“文化惠民”、“社保惠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推动义务教育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边境、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攻坚目标提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启动惠及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目前,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地级市全覆盖。
——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解决了6.65万个村、800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建成文化信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1.5万个。《印象·刘三姐》、《大地飞歌》等一批文化品牌享誉全国。
——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截至2010年底,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比“十五”末增加99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农民参合率提高到93.1%。今年在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60%以上的县。
——“十一五”期间,广西生态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已建设了9万多个小水体生态养殖池,实现每年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全区农业环保系统监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500多万亩,每年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达10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节支20亿元以上;新增培育生态产业6万亩以上,每年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
——产业扶贫有声有色。产业开发扶贫项目覆盖95%以上的贫困村,受益农户150多万户,人口550多万。“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集中的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782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长14.15%,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42个百分点。
和谐互动,各民族亲如一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齐兴衰。近年来,全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五进”活动(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各民族融洽和谐的氛围得到进一步的显现。
2010年6月,南宁市建立了全国首家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该中心先后投入37.6万元,下设10个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凡是来邕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能在这里得到政策解答、房屋租赁、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经商就业、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
柳州市柳南区车辆厂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充分利用社区民族女子手工作坊,开展绣球制作这一民族手工艺品技能培训,帮助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桂林市象山区民族社区的“民族之家”,在桂林汽车总站售票大厅及社区内设立“来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系点”牌匾,热忱为来桂林开创事业、完成学业的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衣食住行”、“权益保障”、“经营谋生”、“困难救助”等咨询服务,进一步开创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