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绿洲”。记者周家志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首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横跨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四县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多年的保护发展,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罕见的绿洲”,为100多公里外的南宁市区构筑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
物种丰富景色宜人
大明山保护区以“雨后晴翠,层峦叠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曰“鸣山叠翠”,是桂中最高峰。在这溪流纵横交错、悬崖飞瀑、险峰峡谷、云雾缥缈的山中,生长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存有桫椤、格木、马蹄参、穗花杉、长袍铁杉等稀有树种。山中栖居着国家一级保护、二级保护珍稀动物,林中可寻黑叶猴、金钱豹、黑熊、穿山甲等稀有动物的踪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护林防火科科长黄武介绍,保护区总面积为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8.9%。保护区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经考察,大明山有维管束植物209科、764属、2023种。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250种;裸子植物7科9属18种 ;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138科、544属、1531种;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22科、127属、22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钟萼木1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桫椤、格木、福建柏、观光木、白豆杉、马蹄参、穗花杉、长袍铁杉等1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植物物共有38种。
在大明山2023植物物种中,冠有“大明山”这个特有名词的种类达32种,冠以武鸣和上林的各1种。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只局限于大明山的特有成分。
目前,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31目90科208属294种;其中鱼类22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2种,鸟类151种,哺乳类60种。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黑叶猴、金钱豹、蟒、林麝四种,二级保护的有苏门羚、黑熊、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原鸡等3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书中的数量稀少,受威胁较严重的动物有棘胸蛙、眼镜王蛇、原鸡等4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动物物种有穿山甲、豹猫等28种。
保护区山川秀丽,雄伟挺拔,峰峦层叠,郁郁葱葱,形成“春岚、夏瀑、秋云、冬雪”四时之景,成为闻名区内外的生态旅游胜地,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高达5.万人次。
创新方式成效明显
随着慕名前来的游客逐年增加,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面临着如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平衡好生态效益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北回归线上丰富多样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内丰富的物种资源及其基因,保护桂中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的意识为己任,全面开展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加强巡护。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保护区已建立一支120人规模护林员队伍,对林区进行日常巡护,打击林区非法盗挖、盗采、盗猎行为,在非法案件高发期加强针对性巡护。
重视科研。多年来,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和众多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已取得了动植物名录 、昆虫名录等方面的科研成果10项。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5项科研项目 。
建立社区共管网络。2007年,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启动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通过制订和实施有效的管理计划来加强保护区管理,建立监测体系,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有周边社区参与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综合示范模式,以此增加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收入,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参与意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93.2%上升到2009年的98.% ;2007年发现新植物27种;经过科研调查,挽救保护淡水龟和濒危水鸟等物种,并在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黑叶猴活跃的区域设置保护点,加强巡护 。
同时,借助科研配套设施,对广大游客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2005年大明山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展览馆建成并收集制作一系列标本 ;于2009年建成野生动物围栏;2009年建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样地15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