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打扫校园卫生。

▲南宁市召开未成年人 “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
“洒扫”成习惯 “应对”知礼节
我市开展“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综述
帮妈妈倒一次垃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感恩;有好吃的东西给予朋友,学会分享……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的行动,铸就的是孩子道德完善的基石。2011年以来,我市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点滴做起,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打牢道德根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显著成效。
活动覆盖全市经验获高度评价
傍晚放学后,民主路小学一年级的刘懿湾小朋友回到家中把作业做完,然后就赶紧跑过去抢过妈妈手上的盆子,说“妈妈,我来洗菜”,并和妈妈一起做一顿幸福的晚餐。
刘懿湾小朋友所做的,是在践行学校开展的“洒扫应对———日行一孝”主题活动,这是去年以来南宁市文明办倡导、组织实施“洒扫应对”实践活动后由各中小学根据实际确定自己的主题活动。
自2011年5月以来,南宁市便把“洒扫应对”教育作为专门课题,融入学校德育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11年12月23日,南宁市更是全面启动“洒扫应对”实践活动。从日常起居入手,加强中小学生生活能力、劳动技能锻炼,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从待人接物入手,教育中小学生知晓礼节礼仪,养成谦恭待人的观念。实践活动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注释在爱劳动、懂礼貌的环节中,引导中小学生人人、时时、处处体验感悟,增强自觉性主动性,争做有道德的人。
今年4月,在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上,南宁市“洒扫应对”活动经验介绍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领导和其他省市文明办同志的高度评价,并提出要把这个活动在全广西推广,进而推向全国,极有可能成为全国学校德育教育的“范本”。
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实践教育
“洒扫应对”实践活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着眼活动易于开展、乐于接受。活动从学校拓展至社区、家庭,从城市延伸至乡村,一场引导孩子们修身律己、积善成习,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有礼貌的行动在全市开展。
“洒扫应对”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校结合实际,打造了一批特点突出、内涵丰富、贴近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活动品牌。如天桃实验学校的“洒扫应对,做最好的自己”德育教育情景剧,南宁二中的“开心菜园”劳动实践课,南宁市五象小学的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比赛,上林县大丰街第二小学的文明礼仪教育(课间“六不准”和走路“四要求”),宾阳永武完小的“洒扫应对”三字歌……“洒扫应对”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校风起云涌,许多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
以知为先,以行为重。“洒扫应对”实质上是要在孩子们身上形成一种“文化自觉”,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渐渐懂得怎么样做人,怎样感恩,怎样向善,从而更好地去热爱生命,担当责任,让他们从童年时代起,就健康、坚强和乐观地成长。
实践知行合一文明蔚然成风
每天早晨,当庄严的国歌在校园内响起,天桃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便会停下脚步,老师们放下手中工作,一同面向国旗庄严敬礼;每天放学,孩子们会排着整齐的队列,走出校门,来到班级指定位置,等候家长,师生互道再见……“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灵种下了美好的道德根苗。
在市里的统一指导下,各县(区)、开发区组织辖区各中小学校结合该校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有效提高了“洒扫应对”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通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感染力强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孩子们培养了自理自立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文明、谦让、互助、孝敬蔚然成风。老师们说,“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对孩子们来说易学易做,是教育孩子的好载体、好抓手。家长们反映,活动开展后,孩子有了明显变化,懂礼貌了,爱和父母说知心话了,愿意主动帮家里做些家务活了。
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下一步,南宁市将推动活动深入开展,把“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成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项目,广泛持久开展下去,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合力,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影响每一个家庭,提升每一所学校,推动整个城市的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