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绿城蔚然成风
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和生存技能,是教育最起码的目标和职责,“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提出了要加强未成年人“洒扫应对”的教育,把“洒扫应对”作为一项专门课题,融入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去年12月,南宁市在中小学全面启动“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热爱劳动、谦恭有礼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牢固树立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孝敬父母、友爱他人的意识奠定道德根基。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洒扫”,就是教育孩子养成生活劳动习惯和树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远大志向。“应对”,就是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以及学习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知礼仪、爱劳动、会生活、会做人”的良好行为,扎下做人的根基。
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影机,心灵是存储器。他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外界(家长、老师、社会)传递给他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形成他将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标准。家长、老师以及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都具有“镜子”作用。所以,“洒扫应对”教育活动具有更宽泛的意义,城乡清洁工程是南宁市的 “大洒扫”,市民的文明素养和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南宁市的“大应对”,这些都是未成年人“洒扫应对”的社会实践大课堂。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从小学会生活生存的技能,学会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民族发展力和竞争力,将“洒扫应对”教育纳入新课标,将生活生存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国家标准,这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更是一种方向性、战略性的要求。我们要开展好“洒扫应对”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提升一所学校,文明一座城市”的目标。
|